傩雕 安顺地戏文化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09.09.2016  16:03

  安顺地戏——中国戏剧活化石,这个说法来源有根有据。1986年,安顺蔡家官地戏队到法国巴黎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法国前文化部部长米歇尔说:安顺地戏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地戏专家帅学剑回忆,1991年,他带领安顺詹家屯地戏队赴上海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和藏戏代表团同台演出。演出后的第三天,受上海戏剧学院邀请,詹家屯地戏队到上戏演出。

  中国戏剧有“北曹南黄”两个泰斗人物曹禺和黄贻君。第四天,帅学剑和《贵州日报》记者罗马一同拜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戏剧大师黄贻君先生。帅学剑至今还记得当时拜访的情景,“黄先生的老伴将他扶坐在椅子上,他的一席话对我很震动。”“黄先生说:看了安顺地戏,中国的戏剧史应该重新写”、“安顺地戏可以说是中国戏剧的历史博物馆。”大师的高度评价,可见安顺地戏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

  地戏面具雕刻的第23代传人

  距离安顺城东约5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山明水秀、风光明媚的村寨,蜿蜒的邢江河引领这一片区域的发展,这里是安顺屯堡中心地带——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

  初秋的邢江河畔,夕阳的余晖收敛了最后的一丝光亮,记者走进了周官村胡科伟的家。屋子里黑黢黢的,伸手不见五指。啪的一声,胡科伟摁下电灯开光,屋子敞亮开来,黑色的面具密密麻麻地悬挂在四围白色的墙壁上,怒目圆睁,长须垂髫,如果事前没有心理准备,记者或许要被吓一跳。

  胡科伟的家既是家,又是面具生产基地。

  胡科伟从小耳濡目染地戏面具雕刻技艺。1986年高中毕业后,胡科伟到贵阳做土石方工程,彼时,他在贵州省工艺美术公司和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看到,安顺地戏面具,上述两家单位收购,8元1个,而在贵州省工艺美术公司商场的售价为50元1个。

  “觉得雕刻面具是生财之道,回到了家乡。”1990年,胡科伟从事地戏面具雕刻工作,师从族中长辈胡少南、胡继先等人。那时,安顺地戏面具还未走出贵州大门。第二年,安顺举办蜡染艺术节,蜡染和木雕作品被省外商家抢购一空,安顺才联系到省外的商家、艺术家、高等院校,面具市场打开。

  1992年,胡科伟的100个地戏面具作品销售给上海美术馆,售价3000多元。同年,安顺的地戏面具销售到北京、沈阳、长春等地。

  胡科伟善于研究、大胆创新雕刻技法。2003年,作品“木雕傩柱”在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06年,胡科伟投资20万元,成立安顺大明屯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西秀区500强企业之一,年产值500万元,68名员工中有50名是雕刻艺人。2009年,胡科伟创作的“傩戏”面具在中国(深圳)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铜奖。胡科伟的面具作品前后拿了30多个国际国内奖项。

  胡科伟是安顺地戏面具雕刻周官胡氏派的第23代传人。600年的大明文脉,在胡科伟的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一个村庄的傩雕一条街

  安顺地戏面具雕刻有四大派:蔡官吴氏派、西屯七二派、旧州黄炳荣派、周官胡氏派。

  周官村的木雕艺术源于明代。明初,朱元璋的大军出征云南,平定后在安顺屯兵、接着又从江南诸省大量移民黔中,设置了很多屯、铺、卫、所。南迁后的移民带来了传统的地戏,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的木雕工艺。

  周官村近3000人中有300多人从事面具雕刻,创作生产的傩戏面具,脸柱、傩柱、画筒、花瓶、十二龙鼻、鳄鱼、龙头龟、仿非洲艺术等各类艺术作品,大量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和海外市场,雕刻产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产业产值、艺人占据了安顺这项产业的半壁江山,素有“中国傩雕第一村”美誉。

  周官村已成功注册了“周官”傩雕文化商标,获得了十二龙鼻,柱、公、母等20件傩雕外观设计专利,并申报了20项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投资1.2亿元、1.5公里长的“周官村屯堡傩雕一条街”正在打造。项目新建、修缮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计店铺450间,以前店、后厂的模式规划。建设进村门楼、停车场、接待中心、文化广场、村史馆、培训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周官寺院。杨家大院、秦家大院、周家大院、洪家巷修缮。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屯堡文化,预计年收入5000万元,可解决全村400户创业。

  依托600年生生不息的大明文化源泉,安顺屯堡雕刻已成了特色文化产业,农民增加了收入。

  “安顺屯堡面具雕刻产业助推了安顺城镇化的发展,符合安顺通过‘城镇村’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增强,路网通达性提升,逐步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市区、县城和重点镇、美丽乡村三级城镇化载体集中的城镇化示范新模式。”安顺相关负责人说。(作者:杨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