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抗战遗址绽放时代光芒 探访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

06.09.2015  00:15

  8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贵阳市小十字附近的民生路。阳光穿过高楼之间铺洒在道路上,车辆行人往来穿梭。

  在贵阳市文体局工作人员带领下,沿着民生路街口往里走约100余米,在一家店铺旁往里拐,一条1米多宽的小巷,走进约10米,跨进一个小门,里面是一个贵阳传统的老院落。如果不是门口显眼的“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石匾,很少人会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小小的院落曾经为抗战作出过不同寻常的贡献。

  院落里的房屋为木结构,有正房、厢房。正房是一座三开间矮楼的平房,分为前后间,正房前是约15平方米的天井;二进东为厢房,后院东有一口小水井。两位妇女正在就着井水淘洗蔬菜。一切安静祥和,与隔墙的车马水龙迥然相别。

  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这个平凡小院里的不平凡故事,从云岩区文体局工作人员的口中娓娓道来——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军事作战中心也随即向内陆地区转移。

  贵阳这座山城,作为连接川黔、湘黔、滇黔和黔桂4条公路干线的节点城市,和抗战后方通往滇缅、滇越公路的必经之路,以及当时中国共产党联系华南、华东、西南与延安的重要枢纽,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38年12月下旬,经中共中央南方局研究,决定在贵阳设立中国共产党的公开办事机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贵阳交通站。

  1939年1月3日,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正式挂牌成立,袁超俊任站长(办事处主任)。交通站负责兵站的接送转运和联系当时在贵阳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秘密中共党支部的工作。

  期间,袁超俊按照中共南方局的指示,找到了贵州省工委的负责同志邓止戈和秦天真,同贵州地下党建立了联系,使交通站在后来的工作中得到了贵州地下党的大力支持。

  1941年1月20日,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被国民党查封。

  1939-1940年期间,交通站接待过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同志的家属,以及叶挺在内的新四军大批干部。叶剑英同志及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都曾在此住过。

  交通站还曾将大批物资转运延安,接运散发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刊物如《解放》、《群众》等。一些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经交通站帮助,得以去到延安。还有一些进步人士、华侨、港、澳同胞,也经交通站帮助由贵阳到重庆。

  1982年2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公布,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旧址内一直有住户居住,周边居民也众多,搬迁难度大,旧址保护压力很大。”同行的云岩区文体局干部介绍,这些年来,云岩区为保护旧址不遗余力,将旧址日常环境卫生维护纳入财政预算,还为旧址内的住户配备消防设施,每月不定期对该旧址进行安全巡查,张贴温馨告示,提示住户用电、用火安全,并于去年5月完成对旧址的抢险加固。

  “目前,贵阳市文物局已对该旧址的改造工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初步制定了对旧址的改造方案,申请资金保障,拟对旧址内住户进行搬迁,同时对旧址进行加固和修缮,加强对旧址的规划,在保护中挖掘旧址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旧址打造成集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物陈列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圣地。”云岩区文体局局长曹静说。

  探访结束时,走出静静的院落,仿佛走出历史的烟尘,看到繁华的街景,让人顿感和平的美好。(王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