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山字经” 写“水文章” 打“生态牌” 绿色发展的铜仁实践

05.10.2016  16:04

  国庆期间,记者来到黔东北的德江县泉口镇隆兴、彦坪一带,但见牧草如茵,牛羊成群。来自周边乃至重庆、湖南等地的游客赏草海,观石林,品烤全羊,乐在其中。

  30年前,当地上万亩森林因管理缺位被人砍伐沦为荒山。“砍树烧柴,毁林开地,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严重,大片土地撂荒。”樱桃村支书罗时德回忆。

  近年来,随着种草养畜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这片荒芜山地奇迹般转身,发展成为两万多亩的高山草场。通过草地畜牧业和山地旅游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村民们感慨:“守住青山,才有金山!

  铜仁,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乌江、锦江,汇入长江。

  如何揭掉贫困的标签?如何走出小康新路?

  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铜仁走绿色发展之路,真正守住两条底线,绘就了一幅发展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画卷。

  沿河十二盘,山路弯又弯,大山入云端。

  “山高水浅石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这首民谣,道出了十二盘村曾经的艰辛与困苦。“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30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58个,是沿河出名的“三靠村”和“光棍村”。

  近年来,十二盘人苦干实干,修路,修水窖,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

  如今的十二盘,珠瑙山上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梨树、空心李树、板栗树,荒山变成金山。

  走山路,唱山歌,念活“山字经”,富了山里人。

  十二盘村相邻的中界乡中界村,到处是空心李果树,林木上挂满了藤条——药中“仙草”铁皮石斛,山脚下的一排排大棚内,名贵中药材白芨长势喜人。

  “空中挂仙果,树上长金条,地下生元宝。”这些在贵州司空见惯的山地,对当地村民而言,是可以依山就势、“靠山吃山”的“大靠山”。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近年来,铜仁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实施“三个万元”工程,即万元田、万元山、人均万元收入,生态茶、中药材、果蔬和畜牧业等生态富民产业蓬勃兴起,处处“花果山”。如今在该市每一个乡镇,都建有农业园区,其中35个园区跻身省级。

  山绿了,民富了。仅茶产业一项,全市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13万亩攀升至160万亩。

  收获金山,留下青山。

  去年,铜仁市森林面积15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92%,稳居全省第二位,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铜仁水资源丰富,2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9条。

  水文章怎么“”?

  碧江经开区,“坐镇”着两家响当当的水企——“农夫山泉”和“好彩头”。花园式的厂区,硕大的厂房,先进的生产线,铜仁的生态水加工成一瓶瓶矿泉水和饮料,进入国内市场。

  两家企业所见略同:“选择铜仁,主要是看中了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质高山泉水,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更多的企业闻“”而来。目前,农夫山泉江口项目、屈臣氏等高端水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铜仁规模以上水企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7.5亿元以上。该市的目标是,通过5至8年左右的努力,将健康水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

  铜仁“”事,精彩不断。2016首届贵州(铜仁)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将于年内举行。这是我省继酒博会、石博会等之后的又一特色产业发展交流合作平台,其选址铜仁,无疑是对该市水资源和水产业发展的肯定。

  铜仁还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养殖和温泉养生产业,让保护好的绿水永续造福当地群众。

  流经石阡、思南、德江、沿河等县的乌江,是铜仁“水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该市审时度势,打破空间限制,从打造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到布局乌江生态经济走廊,努力写好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铜仁篇章。

  “生态牌”怎么打?

  山水成景。铜仁,把发展旅游作为“保生态”的最佳之选。

  铜仁有“一山两江四文化”,即梵净山,乌江、锦江,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文化旅游“家底”丰厚。

  10多年来,从“旅游活区”,到打造“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再到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铜仁历届决策层推动旅游一业振兴的思路一脉相承,决心从未改变。

  铜仁连续举办多届旅发大会,不断做大梵净山龙头,挖掘温泉、溶洞等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开展“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把农业园区打造成星级景区。

  久久为功,绵绵用力,铜仁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成为贵州“公园省”中的闪亮符号。省旅发委的数据显示,国庆前三天,梵净山大景区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在全省各景区中排名第一。(记者 成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