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检查组到毕节“摸底”

13.06.2016  20:50

  自2015年底贵州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以来,全省首批派遣了包括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等各类农业专家10780名,覆盖了全省9个市(州)、贵安新区及88个县(市、区)的500个乡镇。而今半年过去,下到基层的农业专家们情况怎么样,他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问题,又有着哪些收获?……带着这些问题,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省人社厅等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检查组6月3-5日赴毕节市开展实地调研。
   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检查组一路驱车,第一站首先来到毕节市纳雍县乐治镇石母猪村,看望被下派到这来的园区办科技副主任刘伟。刘伟本是贵州省农委农副土特产深加工实验基地副主任(负责人)、工程师,2016年1月被下派到毕节市纳雍县农业园区办挂任园区办副主任,同年4月,他又兼任了纳雍县乐治镇石母猪村第一书记。
  “刚开始接手这个工作时会有不适,因为我们面临的不仅只是工作内容的调整,还有工作角色的转变。”刘伟坦言,由于过去自己的工作以科研为主,而到基层之后,很多事情则需要面面俱到,亲力亲为,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的实用性和如何与市场对接,同时也要在管理方面下功夫。
  不过,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刘伟。贫困的山区,质朴的村民,以及大家对脱贫致富的渴望,这一切都成为了他努力的动力。他清楚地知道,农村要发展,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引入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载体。
  调研摸底,是刘伟到纳雍后做的第一件事。通过对纳雍县现有的农业产业园区调研,他发现现有园区除了耕地会使用部分耕整机外,其他种植和收获环节几乎都以人工为主,不仅效率低且成本很很高。对此,他提出:在每个园区建立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为有意愿购买农机具的园区提供型号参考,联系供应商。同时,还帮助纳雍县一个乡级农业园区成立了以养殖土鸡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出于扶贫工作需要,2016年4月,刘伟又兼任了纳雍县乐治镇石母猪村第一书记。
  石母猪村是2015年刚出列的贫困村,该村山多地少,地块少,且分散的都是坡地。目前,村里于2015年种植的300亩玛瑙红樱桃和16亩中药材南沙参,均未产生经济效益,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基本源于青年人外出务工。
  了解村里的情况后,刘伟不仅积极帮助村里的五保户和退伍军人争取帮扶资金。同时,结合村里的实际,组建了以土鸡养殖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积极动员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参与到合作社。目前,该项目的选址已经结束,相关材料正在提交中。接下来,刘伟还希望在村里成立一个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
  “要想让这样的村子实现脱贫奔小康,必须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发展,并重点向贫困户倾斜。”刘伟如是说。
   帮村民致富牵线搭桥
  和刘伟这种初到基层的情况相比,已经在基层“摸爬滚打”两年多的赵泽英对于科技扶贫的工作就显得得心应手多了。
  赵泽英原是贵州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2015年初挂任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2016年1月,赵泽英积极响应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到七星关区何官屯镇担任科技副镇长。
  到何官屯镇挂职后,如何帮助这里的群众脱贫致富成了赵泽英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何官屯镇位于毕节市西北部,全镇面积11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全镇辖19个村,165个村民组,9465户3902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2%。在过去,这里的村民一直采用传统的方式种植玉米,人工成本高且经济效益低。为了让群众把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产致富,他决定引导当地村民实施高产玉米种植。
  “一个地方要实现发展脱贫,科技很重要,但仅靠一个农业专家远远不够。”赵泽英说,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线人员,不仅要努力运用自己的技术,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自己手中的资源,进而助推产业的发展。
  “不懂种玉米的技术,但我认识种玉米的专家,可以把他们请到农户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怎么种;我不擅长销售,但认识对玉米有需求的企业,可以跟他们联系解决销路问题。”谈到如何帮助七星关区何官屯镇脱贫致富问题时,赵泽英有了思路,发挥好自己的最大优势——“牵线搭桥”。
  也正是凭借赵泽英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对“资源”的合理运用,何官屯镇在短短两个月内,便打造出了1200亩高产玉米种植示范基地,预计玉米亩产量可以达到600公斤以上,产量相比过去增收50%以上。
  此外,借助目前贵州省和毕节市的有利政策,赵泽英紧紧围绕农业板块经济,组织带领七星关区林业局、农牧局有关技术人员开展调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优势,积极帮助何官屯镇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特色经果林基地和蔬菜育苗中心,产业扶贫效益初步凸显。
   为农业注入科技因子
  “以前我们一直觉得,科技是很高深的事情,自从罗博士来了之后,我们才知道不仅科技离我们这么近,而且还帮助了我们增产增收,让我们脱贫致富。”当检查组来到黔西县洪水镇调研时,60岁的村民戴运富告诉记者,自己种了一辈子水稻,现在才知道原来种谷子还有这么多“道道”。
  素有“柳岸水乡”之称的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从清朝开始就有种植红米的习惯。但由于生产上存在品种多、杂,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等原因,这里的红米种植一直没形成规模。
  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博士罗德强到洪水镇挂任副镇长后,种植历史悠久、零星种植且产量不高的红米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研究和实验,他引进了內香优937和小红稻两个优质红米品种,改变水稻的施肥方式,并建起了示范基地。
  “刚开始很多村民都比较保守,觉得自己这样种了一辈子水稻,突然改变方式,会有很多疑虑,只有让他们确实看到效果之后,才会更有说服力。”罗德强说。
  果然,注入科技因子的红米种植发生了变化,使产量较之过去翻了一番,价格也较从前增加了至少一倍。正是这样,罗德强所推荐的红米种植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村民接受和认可,示范基地也达到400亩。
  “只要罗博士人在洪水镇,只要是关于水稻的问题,他基本随叫随到。”戴运富告诉记者,在示范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他多次利用晚上时间给农户讲解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并亲自下到田间培训。尤其在插秧期间,他更是会带上秧绳,亲自下田示范,确保秧苗移栽密度。在水稻的生长中后期,他也会经常到田间查看苗情和病情,努力研究和寻找田间防治对策。
  为了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实现产销一体化,解决农户分散种植不易管理的问题,他通过多方协调,帮助村民成立了黔西县柳岸水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了水稻无公害种植基地和油菜无公害种植基地,注册了“柳岸水乡”农产品商标,以逐步打造洪水镇农产品品牌。
   收获与困难并行
  据了解,在此次“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贵州省派往毕节市挂职的工作队一共23人,涉及水产养殖、水稻遗产培育、果树学、中药材等21个专业学科,其中处级干部9人,科级11人;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5人。
  在“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检查座谈会上,毕节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办主任宋乃新表示,全省“万民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开展以来,毕节市结合实际,还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千名农业专家服务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让科技专家在毕节实现村村全覆盖。
  “到毕节的这段时间自己感觉收获大于付出。”座谈会上,赵泽英坦言,过去自己在在项目研究时可能会更加注重提升其科技含量,而段基层的经验告诉自己,科技重要,但是项目的实用性、服务性和应用性同样重要,如何把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让其能够延长和扩展产业链条,让其真正能够服务于民,是今后科研工作中更应该去思考得问题。
  “我们的红米种植现在技术和销售都不是问题了,就是缺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资金,希望省里的扶贫资金能更多向农业专家服务且成效明显的地区倾斜,让农民确实可以共享科技的成果,脱贫致富。”采访中,黔西县柳岸水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华如此呼吁。
  “把实验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进百姓心里。只有更多的专家成为实用人才,只有专家们带出更多实用人才,这才是贵州发展农业的希望所在。”在为期3天的检查工作中,检查组一共实地走访了包括“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及毕节市“千名农业专家服务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的6个科技农业示范点,感受到毕节市在农业科技专家的带领下,农业产业热火朝天的发展,贵州省农委人才工作处处长王文虹不禁感叹。她表示,检查组将会认真总结此行所发现的问题和经验,积极上报,并尽快出台解决方案。(孙远桃)


挂职毕节市七星关区何官屯镇担任科技副镇长的赵泽英正在高产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和农户交谈玉米种植问题。


检查组一行深入了解驻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