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山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高地——铜仁市深化农村农业改革成绩单扫描

25.11.2014  23:18

  核心提示

 

  铜仁市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今年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启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耕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3项改革任务;同时,铜仁市农委启动“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动物防疫模式”等3项改革任务。双管齐下,以问题倒逼改革,以改革催生动力,不断优化配置土地、设施、装备、科技投入等生产要素,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晒出一张靓丽的改革成绩单:

 

  松桃自治县在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中,坚持实行“景园结合、园景一体”的“融合式”改革,着力发展壮大农业园区;石阡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深化农业园区改革,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碧江区灯塔办事处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河西村甘川组坚持“建生态村、吃生态饭”的发展理念,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悄无声息地转变着……

 

  在德江高家湾农业城市公园,村民高翠玲每天都在基地为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忙碌着,浇水、采收、烘干;在印江五甲村,农场主徐民登每天都在自家的冷水渔业特种养殖场里转悠,测水质、撒饵料;在石阡五德,种茶大户王飞每天都在茶园里忙进忙出,修剪、管护、施肥……

 

  铜仁的农业正在悄然转变,这些变化的发生,来源于铜仁市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今年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要求启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耕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3项改革任务。同时,铜仁市农委自选启动“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动物防疫模式”等3项改革任务。“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双管齐下,以问题倒逼改革,以改革催生动力,不断优化配置土地、设施、装备、科技投入等生产要素,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晒出一张靓丽的改革成绩单。

 

   加法 让农业更休闲

 

  11月2日,位于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的玉屏油茶产业示范园区内人声鼎沸,来自湖南、四川等地的205名自行车爱好者正在这里进行山地自行车赛。湖南选手石云云对记者说:“赛道中的美景让我惊艳,特别是茶花泉景区里盛开的白色茶花让自己沉醉其间,不枉此行。

 

  玉屏油茶产业示范园区有双重身份,既是“5个100工程”中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也是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如今,这里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茶花泉”,成为玉屏乃至铜仁市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典型。

 

  “农旅一体化,园区景区化。”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多次提出,铜仁市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1+1,效果大于2。今年,铜仁市启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改革”,出台《铜仁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星级景区评定标准》,明确将22个园区进行农旅一体化建设,并启动实施园区景区化“十个一工程”。

 

  “目前,玉屏油茶园区、江口闵孝园区、松桃正大园区、德江高家湾园区等9个园区基本达到了AAA级景区水平。”铜仁市农委总农艺师杨文告诉记者。

 

  同时,该市推行“园区+公司+基地+农户”、“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园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行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生产技术方案、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包装、统一收购销售的“五个统一”生产经营模式,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政府搭台,园区唱戏,企业贷款,财政贴息。铜仁市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构建“政银企农”融资体系,为园区发展注入资本活力。

 

   减法 让农业更高效

 

  “吴文齐两口子把土地租去,果树和套种的花卉都长得好,每亩收入比我们多两倍。”思南县孙家坝镇葛腊寨村民口中的吴文齐夫妇,是当地新发展起来的家庭农场,夫妻俩曾在福建果园打工六年,回乡后租地种花卉,一年纯收入十多万,后来又联合5户村民在葛腊寨创办“龙泉蜜柚农场”,租用耕地70亩、荒山30亩,去年仅套种花卉就获利6万元。

 

  像吴文齐这样的家庭农场在铜仁市已有136户。2013年,铜仁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农场认定;2014年,铜仁启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培育”改革,在全市认定第二批市级家庭农场102个。

 

  合理有序的流转,把土地从杂乱无章的使用中解放出来,“做个减法,让大片土地实现集中连片式发展,农业变得更加高效。”铜仁市农经站站长刘智勇告诉记者。

 

  为加快家庭农场发展,铜仁市对通过资格认定的家庭农场,在财政、工商税收、金融保险、项目、用地用电等方面进行补贴和减免扶持。

 

  印江县木黄镇五甲村徐民登,依靠冷水渔业特种养殖,中华鲟、娃娃鱼年出栏4万斤,实现产值100多万元。“专业搞冷水养殖,让我们一家都从传统农民,变成了农场主。”徐民登笑着对记者说。

 

  在铜仁市认定的家庭农场中,主要以茶叶、烤烟、中药材、核桃、水果、食用菌种植为主,以冷水鱼、生猪、肉牛、山鸡、生态山羊养殖为主,正是遵循了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规律,让山地农业变得更加高效。

 

   乘法 让农业更专业

 

  在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收储荒山进行整治后集体出让,让荒山“变现”,成为村集体中的原始资本积累。并以集体土地入股养殖业协会、种植业协会,并为两个协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如今,青杠坝村集体经济资产已达350万元。

 

  青杠坝村正是铜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改革的缩影。

 

  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村经济合作联社和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农村土地、林地、水域、公共设施等集体资源、资进行经营管理,是铜仁市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主要做法。

 

  目前,全市2699个村级集体,有20%的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且达到3万元以上的村占到11%。

 

  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相比较而言,农村土地(耕地)制度改革涉及面广,牵涉部门众多,工作量极其庞大。

 

  “目前,碧江区农村土地耕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刘智勇告诉记者,松桃、玉屏已相继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玉屏自治县还出让了农村撂荒土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开展土地流转试点,采取出租、入股的方式,有序引导农村撂荒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经济合作联社及土地流转过后形成的新的市场主体,用市场的手让农业发展实现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杨文告诉记者。

 

   除法 让农业更安全

 

  农业生产可以外包?水稻种植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铜仁市正在开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让这一切变成了可能。

 

  在碧江区瓦屋乡,通过项目扶持、农机补贴、村民自筹,组建了全省首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今年的水稻生产中,基本实现瓦屋司前大坝3千多亩水稻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

 

  “这是铜仁在农机推广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具有示范性意义。”铜仁市农技中心主任梁新月介绍,水稻生产的育苗、插秧、收割、烘干都能实现全机械化,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农业生产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

 

  耕种先行,植保紧跟。铜仁在全市6个区县,首先开展了植保社会化服务改革,建立了9个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为全市2万亩农作物提供了服务。

 

  思南塘头塘头镇科龙专业合作社,以“全程承包”、“一般性防治”等合同式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为基本方式,为当地8540亩提供了病虫害防治服务。

 

  “统防统治的实施,让农药用量、生产成本、环境污染均减少。”铜仁市植保中心主任阴华海说,统防统治和农户自防自治相比,每亩可挽回水稻产量31.225公斤、产值68.694元。

 

  与农机、植保改革同步推开的,还有动物防疫改革。

 

  作为铜仁市农委自选动作之一,动物防疫制度改革首先在玉屏自治县推开,在试点乡镇——朱家场镇,通过招聘考试,招聘了6名专业防疫员,组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部”,为全乡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技术服务部成立以后,我们将从过去的春秋两防转变为常年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铜仁市疫控中心主任侯芳告诉记者,未来,将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控制质量,试点企业报质量”的要求,建立“行政管理、监督执法、技术支撑、企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动物防疫新体制。

 

  目前,朱家场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部”,已开展首轮集中免疫工作,共免疫注射猪13971头、牛4689头、羊544只、家禽53624羽。

 

   松桃“融合式”改革壮大农业园区

 

  本报讯 (通讯员 刘振斌)松桃自治县在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中,坚持实行“景园结合、园景一体”的“融合式”改革,着力发展壮大农业园区,成效显著,建成了4个省级、2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

 

  该县推动园区景区式改革,在农业园区发展之初就按景区来科学规划,让农业园区注入景区元素。省级农业示范园普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以种植茶叶为主,现有生态茶叶1万余亩。园区坚持“农景融合,农旅一体”的发展思路,结合实际积极打造农业转型升级版,扎实推进农业“园中园”建设,切实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拉出了新景区。该园区配套建设了桃香园、粟香园、桂香园、樱香园、竹香园、杏香园、梨香园“七香园休闲景区”,包括茶海观景平台、湖泊景区、展销中心、茶博广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实现了“林中有园、园中有茶、茶中有花、花中有果、果中有农家”和“猪—沼—肥—茶”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建设,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区。“园中园”已建成总面积246亩的13个人工湖泊,移栽果树7500余株,新建茶园道路循环22.5公里。目前已初步构建起铜仁松桃城市带后花园、铜仁松桃城市工薪族及城市少儿度周末的度假胜地大框架。

 

  该县实施景区园区式改革,把核心景区达10平方公里,集休闲、度假、探险旅游胜地于一体的苗王城纳入正大现代高效茶叶产业园区之内,实现了景区园区化。正大现代高效茶叶产业园区涉及正大、大兴、盘信3个乡镇30个村,规划建设总投资5.29亿元,按照“新型生态茶叶集聚的核心区、乡村度假和休闲观光的旅游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区、先进科技运用的展示区、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新型农民的培养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先导区”的标准来建设,大大增添了景区的发展活力。

 

  此外,该县开展村园一体式改革,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园区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打造精品村、景观带、整乡整镇等点线面相结合的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形成了“农家山庄”型、“田园风光”型、“精品小区”型、“农村公寓”型等一大批既有产业支撑、又有观光价值的美丽乡村。

 

  松桃还推行园村联动式改革,坚持以园区带富农村,以农村壮大园区。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涉及2个乡镇17个村,在核心区域的盘石镇建有2.3万亩人工草场。园区以“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为发展定位,建设以“生态环保、优质高效、产业集聚、种养循环、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示范园区,园区内的盘石镇芭茅村通过园区发展带动,村民们的生活改善了、人居环境变美了、文化素质提高了,一跃成为松桃贫困山区小康示范村,园区内的其他村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园在村中,村在园中,园村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甘川新景致

 

  特约记者 杨聪

 

  又是橙黄橘绿时,走进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河西村甘川组,满目秋色惹人醉,烟波林野意悠悠,秋之韵律撩人心弦。作为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甘川在近年来的建设中,坚持“建生态村、吃生态饭”的发展理念,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悄无声息地转变着。

 

   果园成为致富乐园

 

  “甘川耕地少,而且多数是在石旮旯里,不成块,不成规模,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成本高、收益低。”村主任杨勇军对此深有体会。

 

  但是,不种粮食,吃什么?凭什么致富?靠什么建设家园?

 

  1997年,印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甘川被洪水淹没,粮食作物几乎颗粒无收。

 

  为改变这种现实,洪灾过后的几年里,甘川人渐渐放弃传统的粮食种植,开始大规模种植柑橘、橙子等经果作物。短短数年间,甘川村民用勤劳的双手让石旮旯里长满了“摇钱树”,实现了小康生活。

 

  “甘川家家户户都种植果林,水果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杨勇军指着满山遍野的果园说,甘川经果林种植面积已达到500亩,每年可为村民带来300多万元的利润。

 

   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以前在山上砍柴时,看到自家屋顶上炊烟升起,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村民龙伟笑着说,仅短短几年的时间,便已看不见炊烟,烧柴煮饭的灶头成了历史,电器、煤气不知不觉在村民家中普及。

 

  “走的时候,寨子上没几栋像样的房子,很多村民吃饭都成困难。”外出打工多年,再回家时,村民杨超看到的却是:茂密的果园、精致的楼房、干净的硬化路、整齐的路灯……

 

  在近年的建设中,印江投入在甘川的资金逾千万元,主要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现在村里有超市、有广场,和城里的生活没什么差距,自然环境比城市更优越。”杨超感叹道,以前总是向往城市生活,而现在在城市反而住不习惯了。

 

   端“生态碗”吃“旅游饭

 

  傍晚,外出的村民驾着轿车陆续归家,“鸡栖于埘,牛羊下来”的乡村景象在甘川已不可见。

 

  “现在不喂猪、不养鸡了,吃了晚饭便很悠闲。”村民何瑞琴说,晚饭后她都会到广场上跳跳舞,锻炼身体。

 

  传统种养业的销声匿迹,是甘川人利用生态产业开辟出生态旅游路径的结果,现在甘川人端上“生态碗”,吃起“旅游饭”。

 

  此前,该村有两家农家乐,开启了“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并成功将甘川的生态旅游推向市场。今年8月,在外打工回来的龙伟与5名村民筹资200多万元成立了金橘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甘川乡村旅游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甘川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村民有30多人,每年旅游商品及农家乐带来的收入达500多万元。

 

   石阡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通讯员 谭勇)石阡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加大对农业园区的投入,该县加大贷款资金申报、续贷力度,强化招商引资,推行“三权”抵押。全年申报国开行贷款1.82亿元,批复贷款1.24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产业基地资金9496.8万元;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暂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发放“三权”抵押贷款6200余万元。

 

  采取“土地盘活”模式,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该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到12053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12%,涉及农户16397户,占总农户的20.57%。

 

  采取“机制激活”模式,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改非干部、退休干部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领办产业,带领群众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乡、村基层干部以合股、独资以及干部出资金出信息出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力等方式,联营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该县农业园区建设在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经营主体、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园区总产值达21397.73万元,实现销售总收入15067万元,实现了园区内人均收入超万元目标。

 

  李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