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解No.113】从“出血”到出血 饮鸩止渴

25.09.2014  17:35

浙江省浦江县出台无偿献血优惠政策:家长献血,孩子中考可加分。一名网友评论说:“以前上学要拼爹、拼房子,现在要拼血了。

无偿”变“有偿”,献血加分有损公益

浙江浦江一纸规定,让多少父母平添了几分悲壮和无奈。今年7月,该县出台规定,无偿献血在4000毫升至8000毫升者,其直系子女参加中考可获得1至3分不等的加分。

家长献血”与“子女加分”挂钩,即便能在短时间内激发人们的献血热情,从长远来看,也会有损公益本色、违背公益精神,最终得不偿失。

当献血与子女加分挂钩,与子女的前程相关,个体自愿的无偿献血异化成“变相的有偿献血”,整件事情的公益性质就发生了质变。甚至会在望子成龙的角逐中,让献血这个高尚的活动蒙羞。为缓解血荒而出此下策,无异于饮鸩止渴。

用升学“绑架”,献血加分亦损公平

这一政策也在无形中侵蚀着教育公平。毕竟,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适合献血,如果碰巧有的父母不能献血,那么子女因为父母身体的客观原因而落后于其他学生,这符合教育公平吗?如果教育公平不是学生的平等竞争,而是表现为家长的非理性“拼血”,那将是公益和公平的双重悲哀。

多位教育界人士均对此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利用学生的升学渴望,来“绑架”家长做善事,不仅会引起社会不公,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灵成长,这种导向“很糟糕”。

孩子的未来应该自己争取

从小学到中学,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茁壮成长的年纪,也正是规则构建、道德培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当我们社会虚弱到要用“中考加分”一类去换取爱心,我们如何向年轻一代解释公平有序,如何教会他们懂得爱与善良?何况,家长的善未必代表子女的善。

孩子的前途应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不要加诸过多外力。如果孩子每一步成长都靠家长帮忙,那么一则,不能真正从提高孩子能力的方面促进他们成长,二则,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甚至还会让其形成依赖心理,不懂得努力奋斗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一切“拼爹”的行为都不值得提倡。

那些匪夷所思的加分“土政策

看过关于“献血加分”政策的新闻,对其他诸如计划生育与入学挂钩、父母房屋拆迁与工作挂钩一类的地方“土政策”,大都能一笑而过了。笑过之后便是悲凉。民众将公共政策设计、制定的权力赋予地方政府,他们就这样拍拍脑袋,想出如此匪夷所思的政策来么?

5年前福建永安市早有“购房加分”先例:在永安城区购房,总金额达25万元以上的购房户,其子女中考可加10分,并且免收学费,择校费减半。今年7月曝光的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高考加分抵征地款”亦是如此:失地农民家庭考生报考福州大学城内高校,享受降20分录取的政策。

无良政策之下,社会如何有序?无怪乎很多人感慨,这分明是“拼父母的血”——从以前“出血”指花钱,现在变成真出血!

别让无偿献血绑上功利

献血加分等土政策暴露出地方加分决策的随意。之所以会有这类加分,是因为有关部门为完成任务,在制订奖励政策时,都会想到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子女升学问题。加分就这样成了行政部门手中的“礼包”。但教育不是唐僧肉,如果当地想倡导什么,就随意动用“加分”设置权,不仅会引发社会不公,还容易引起价值混乱。

设置高考加分、中考加分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孩子学有特长,避免“千人一面”。而无偿献血是公民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体现,当一个人走向献血站的时候,他不仅在为陷入困顿的陌生人奉献生命的血液,更是在完善自己的公民人格,为这个社会注入担当的基因。献血加分显然有违二者初衷。

当地政府如果真是从民生角度出发,当反思这一政策的制定思路,任何基于功利性、简单利益交换的方式制定的公共政策,它所营造的必然是一个越来越功利的社会。

亚里士多德曾论述法治的条件之一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换句话说,要达到善治,必须首先有良好的政策。“拼血”的政策该停下来了,以公益的名义,也以公平的名义。

(内容据人民日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等)

欢迎为《政解》提供观点、评论,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