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打造跨越发展大平台

29.12.2015  12:59

  2010年3月,贵阳市白云区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也是贵州省首批实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之一。

  自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来,白云区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以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白云”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量、均量、质量“三量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在又好又快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上了新台阶,在探索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为黔中经济区崛起积累了经验和发展模式。

  2014年,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由2010年的第24位上升到第2位;在全省17家千亿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白云经济开发区居全省第1位。2014年荣获“全省发展与效率优良十佳县(市、区)”、“全省经济社会环境优良十佳县(市、区)”、“全省政府服务环境优良十佳县(市、区)”、“全省文明城市”等称号。2014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蓬莱仙界·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分别荣获“全省十大样板示范农业园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称号。

  目前,白云区抢抓大数据时代、高铁时代,以进一步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以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核心,加强科技支撑和成果转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建设贵阳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发展惠民生,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实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升级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深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 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白云自获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统筹管理,保障了实验区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区委、区政府结合全区实际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出台了《白云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方案》,制定了《贵阳市白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结合白云区、高新区、综保区三区统筹的新形势进行了完善。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把33个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充分发挥全区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力量,官、产、学、研、民共同参与,探索并建立起共建实验区的新机制,在制定规划和发展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了群众的需要,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

  白云区以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针对全区经济总量小,工业结构仍面临铝工业单一、污染排放大,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任务的特点,以科技创新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与优美乡村融合互动,农村环境治理与矿山修复相结合,协调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探索出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推进节能减排、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工业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城乡垃圾处理率,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和优美乡村建设。

  在坚守生态底线推进绿色增长的同时,白云区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调整工业结构,推进工业生产方式绿色化。以加快综保区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产业转型发展。

  自从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白云区委、区政府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列为政府工作重点,在“十二五”纲要中进一步强化落实和部署。在总结白云区与高新区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验的基础上,抢抓落实“国发2012 2号文件”和综合保税区落户白云区的新机遇,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水平。以建立“三区统筹、融合发展”机制,以党委一把手统领“三区”顶层设计,形成“生态支撑、高新推动、开放带动、改善民生”发展新格局。破解了区域内“三足鼎立”的体制障碍,为加快白云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和保障,强化实验区与“三区”创新发展互动、融合,把高新区打造成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核心区、展示区和引领区,成为西部一流园区,把综保区打造成了全省、全市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加速发展的“新引擎”,把白云区打造白金城,成为贵阳市第四城区、中国西部强区。

  白云区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完善政策强力推进。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14年区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2.15%。白云区通过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以高新区和综保区为两核构成动力轴,以科技园、科学城和大数据城构成创新轴,以未来教育城、大数据城和大健康城构成云服务带,加快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聚集,制定《关于加强统筹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统筹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创新十条优惠政策》(“钻石十条”)等政策,全力抓好中兴云计算基地、燕京啤酒、拜特药业、九州通医药、广州唯品会、台湾康师傅等项目落地,形成了强大的驱动力。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白云区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生态铝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工业废气排放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强化实验主题的深入推进,推动全区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型。通过组织领导,以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察,推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民生,是一切行动的主题。白云区以“和谐白云”为建设目标,着力解决上学、看病、就业、住房、养老、治安等民生问题,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全省率先创新探索“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新模式,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实施“平安网格零发案,和谐网格零上访,服务网格零投诉,诚信网格民风好,生态网格环境好,幸福网格心情好”“三个零三个好”工程,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区刑事案件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测评在贵州省的排位不断提升。白沙关利用大数据建立社会“和云”方便群众,铝兴社区“全天候”网格化星级服务工作得到中央、省和贵阳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

抢抓政策机遇 优化空间布局和发展定位

  “白云实验区建设之初,面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工业污染排放制约向省会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因铝而建、缘铝而兴的工业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等诸多制约因素。”贵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综保区党工委书记、白云区委书记杨明晋说,白云区委、区政府在总结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学习和借鉴其它地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新模式,按照《贵阳市白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2009-2013年)》,紧紧抓住国家、省、市的重大政策机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发展定位,推动白云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在实验区建设中,白云区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局,通过着力实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蓝天”“碧水”“绿地”等行动计划,以“生态铝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2007年至2014年,全区SO2共减排16108.28吨、NOX减排1532.05吨。大气空气质量由国家三级标准升至二级标准,201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北郊水库二级水源保护区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等工程。2014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1.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在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下,目前,区内拥有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中心2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6家、24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市创新型企业。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铝精深加工产业园等15大产业园区和“国家现代服务产业化基地”——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等园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平台。2009年至2014年共获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61项,资金支持11078万元;2014年,全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78.67%,居全省88个区(县、市)第五位,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达1675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8.2%。

  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载体,白云区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同步小康创建领跑全省,在第七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被评为“2012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2013年率先成为“全省首批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区”,社会实现程度达96.4%,居全省88个县(区、市)第1位。

  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过程中,白云区竭力改变铝及铝工业“一业独大”,从2010年起,经济增长进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增长,在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中优化调整的新阶段。工业结构呈多元化发展,食品医药大健康、新材料、铝及铝加工、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完成65.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2.5%。白云区与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实行三区统筹、融合发展,正在转变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外向型经济等“五大产业”。

3

再接再厉  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5年来,白云实验区建设紧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白云’的实验主题,围绕实验区建设33个目标,通过55个示范建设项目和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带动实施,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得到相互促进及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白云区区长杨宇介绍。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从2008年到2014年,白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56.61亿元增加到150.75亿元,比2013年规划期目标值10%高6.1个百分点;人均GDP从24639元增长到55288元,增长95.3%;2013年人均GDP为45270元,比2013年规划期目标值43558元高3.9%;地方财政收入由3.48亿元上升到11.69亿元,年均增长24.23%,是2013年规划期目标值10%的2.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30.81亿元增长到79.32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3.6:63.5:32.9调整为3.1:52.2:44.7,与2008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1.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43.33亿元上升到278.61亿元,年增长36.36%。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从2008年到2014年,单位GDP用水量从184.40立方米/万元降低到65.81立方米/万元,下降64.31%;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从27.79立方米/万元降低到9.86立方米/万元,下降64.53%;单位GDP能耗由5.0801吨标煤/万元降低到3.8609吨标煤/万元,下降24.1%。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44.11%,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9平方米;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从2010年起连续达到国家二类标准,2014年度白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0%,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率为100%。2008年至2014年实施的20个减排项目,已有中铝贵州分公司等10余家企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绿色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公众社会环境意识普遍提升。

  从2008年到2014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政策生育率实现“两降一升”。2014年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1%;全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3.2%,控制在4%以内。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928元增长到12833元,年均增长13.7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73元增长到24508元,年均增长10.76%。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2.4下降到1.9。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从5.2人上升到6.1人,新生婴儿死亡率从4.47‰下降到2.65‰;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从2008年的20.0%提高到29.0%。广播电视(含有线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达100.0%,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3%,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从2008年的1.83%增加到2014年2.15%,群众安全感达97.65%。

  杨明晋说,白云区已进入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决定性阶段,白云区将从七个方面着力打造升级版,引领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上走新路,不断增强白云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上走新路,不断增强白云区发展的内生创造力;以生态保护确保永续发展上走新路,不断增强白云区发展的绿色竞争力;以优化功能定位重构城区格局上走新路,不断增强白云区发展的平台承载力;以城乡统筹破解二元难题上走新路,不断增强打造升级版的推进力;以法治建设改进社会治理上走新路,不断增强白云区发展的法治保障力;以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上走新路,不断增强白云区发展的民心凝聚力。

  “白云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过五年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区人民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抢抓大数据时代、高铁时代,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杨明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