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开创扶贫攻坚新局面

07.05.2015  11:52

施新政决战贫困 强改革激发活力

——贵州省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综述

    2011年至今4年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149万人减少到623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53元提高到5909元;25个县525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贵州省审时度势,从2011年起实行减贫摘帽激励、改进贫困县考核、改革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社会各界真扶贫、扶真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了扶贫攻坚新局面。

     减贫摘帽——贫困县争摘穷帽

    贵州省出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开发新政后,正安县于2011年向省委、省政府请战,承诺用两年时间摘掉“贫困帽”。

    从2012年起,正安县把各项减贫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县乡共争取项目资金2.6亿元、社会捐资213万元,5000多名县乡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万余户4万多人。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等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县茶叶、蔬菜、核桃等特色农业渐成规模,夯实农村饮水、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去年初,正安县贫困人口发生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减贫摘帽”定量考核指标通过省级验收,彻底摘掉戴了20多年的“贫困帽”。

    为何戴了20多年的“贫困帽”两年就能摘掉?正安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摘掉贫困帽后,不但国家的扶持政策不变,还有奖励。”据了解,在正安减贫摘帽的两年间,省里每年支持该县的财政扶贫资金从往年的1000多万元增至上亿元,获得的国家扶持项目和资金也比“摘帽”前多。

    为鼓励贫困县加快发展摆脱贫困,2011年,贵州省出台了“摘帽不摘政策”的扶贫开发新政,省级预算安排奖励资金33.7亿元,扶贫项目向申请“摘帽”县倾斜,“摘帽”后继续享受国家重点扶持政策,还将重用扶贫开发有功的领导干部。

    正是在“减贫摘帽”机制激励下,各贫困县踊跃申请“摘帽”,千方百计整合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市场化。4年来,省级财政已安排17.5亿元“减贫摘帽”专项资金,共25个县52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17名“减贫摘帽”县党政正职获提拔重用。

    “减贫摘帽”的正向激励作用改变了贫困县的惰政思想,尽快摘掉“贫困帽”正成为更多贫困县的努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