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重塑新辽宁 新一轮振兴在路上

11.12.2015  08:34

老工业基地”“共和国长子”“重工业大省”……这些都是烙印在辽宁身上的标签,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思想保守”“产业落后”“创新不足”……这些又成为近几年来辽宁在人们眼中的标签,经济数据上的“颓势”让这些标签紧紧粘在了辽宁身上。

当“互联网+”“高新科技”裹挟在时代洪流中滚滚而下,辽宁当真只能作为“前浪”,消散遗忘于历史舞台?

不!”辽宁坚定地回答。在辽宁,新的变化、新的进步、新的突破一直在发生,这片黑土地正在三期叠加的压力下孕育生机、积聚力量,创新大潮正在掀起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浪头。

产业调整靠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字号“”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

改变不等于推翻。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传统优势,更是国之重器,辽宁人意识到,推动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创新是重中之重。

自2013年起,辽宁开始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工作,每年安排2亿元、连续5年重点支持高端装备产品研发,着力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辽宁已启动实施48个重大项目,累计攻克重大核心关键技术54项,开发出重大装备产品(样机)18个,重大装备关键部件12个。

其中,自动化刨煤机成套装备、300mmIC生产线自动物料搬运系统、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超高压页岩气压裂车等拳头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所属领域长期以来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

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但再难,还是要做。拉动经济平稳增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合力。

近年来,辽宁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这些企业为辽宁新兴产业发展和稳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

新松机器人成长为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沈阳芯源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匀胶显影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替代了进口产品;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构建完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整数控技术链和产业链,开辟了一条中国机床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全球集成电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子系统生产配套基地和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连续两年实现销售收入增长50%以上……

据辽宁省科技厅不完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在1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80家,其中增幅在20%以上的350家,增幅在30%以上的273家;营业利润增长1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67家。从技术领域看,高技术服务业领域的74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4%,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的113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2%,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体制改革靠创新

目前,辽宁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支撑、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归根结底是体制与机制的问题。这是对辽宁科技创新能力“望闻问切”的结果,也为辽宁指引了走出“泥淖”的道路。

辽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体制上看,辽宁科技创新资源相互融合、协同的通道没有完全打通;从机制上看,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益为驱动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结构上看,辽宁科技资源主要是国家在“一五、二五、三五”时期,围绕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以计划模式布局设置的,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缺乏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去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要求,辽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解决传统产业转型缺乏顶层设计的问题,辽宁采用新体制、新机制构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14年开始,辽宁省面向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着力打造共性、专业、综合服务三类创新平台,探索全链条、贯通式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新模式。平台管理也同样打破常规,形成多种模式,如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金属所、沈阳自动化所已成立了管委会负责指导平台运行,东北大学建立了研究总院负责推进平台建设,沈阳药科大学则与联合单位成立实体公司负责平台运营。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面对财政科技经费有限这一现实的掣肘,辽宁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积极采取后补助政策支持广大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赵景海介绍,创新券由政府免费向中小微企业发放,是专门用于向高校、科研机构购买科技创新服务的权益凭证。创新券资金来源于各级财政科技资金,其中以创新券实施区所出资金为主,省本级资金为引导资金。截至目前,已确定鞍山、锦州、营口、阜新、辽阳共5个城市的国家级高新区为首批试点,开展科技创新券工作。

与此同时,辽宁人也意识到,虽然有众多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在辽宁,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影响,雄厚的科技基础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不成正比。

11月27日,在沈阳工业大学校部主楼内,6所高校与20家企业现场签下20项成果转化合作协议,为这个略冷的冬天点燃了一把火。就在同一天,辽宁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意见》,再次扫清科技成果转移流动的主要政策障碍,这让高校创新引擎的动力更加澎湃。

来自辽宁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达到78%,比“十一五”末期提高20个百分点;高校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99家,预计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上市企业8户;高校联合攻克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300项,完成企业关键技改课题6000项。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辽宁还将在全省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行动,重点从引导成果吸纳、成果输出、社会服务、政府引导四个核心环节入手,力争到2020年,推进5000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并实现在省、市、县(区)全覆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00亿元以上;省级及以上大学科技园数量达到20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

安民惠民靠创新

辽宁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转型升级,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进而让百姓共享成果、安居乐业。

早在2007年,辽宁就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深入实施了农民技术员培训,邀请农民上大学,再由他们把科技知识、资源、现代农业理念带到农村一线。目前,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海洋大学等10个高校院所举办的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已开设旱田(玉米、大豆、花生)、水田(水稻)等19个涉农专业,累计培养农民技术员18344名。

2014年以来,辽宁实施科技惠民计划,设立了沈阳市糖尿病眼病防治惠民体系建设综合示范项目,开展了以眼病筛查、公共教育、远程会诊等为载体的糖尿病眼病防治体系建设,搭建完成“糖尿病眼病远程会诊系统”,建立了25家“糖尿病眼病筛查点”。截至目前,已有18万百姓得到免费眼病筛查,20多万人直接受益。同时,肝脏疾病高发综合防治科技惠民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大规模人群筛查,促进肝癌早期发现率由6.4%提高至22%,治疗费用降低约1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中,辽宁没有选择观望,而是通过积极促进科技与“双创”的融合,构建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在大连,高新区的“创业工坊”已累计接待创业者1300余人,创业项目602个,举办各类创业对接活动近200次,辅导项目300余个,孵化企业(项目)51家,并为39家企业融资1.15亿元。

在沈阳,由沈阳团市委牵头的盛京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如火如荼,各家创业咖啡形成联盟,青联与青企协的“青年才俊”们变身导师,为手握项目、胸怀抱负的青年人提供结对帮助,高校学子回辽创业正在默默形成一股潮流。

据了解,目前辽宁已拥有众创空间73家,孵化面积22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4000家,拥有专利5000多项,实现营业收入超300亿元,并提供了7万个就业岗位。小微企业发展的红火之势,也为辽宁转型发展汇集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