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办私塾如何让学生避免“范进中举”?

10.12.2015  10:49

原标题:博士办私塾如何让学生避免“范进中举”?

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兴衰史中,范进算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一面是世态炎凉下的屡试不第,另一方面则是一朝中举的喜极而泣,为了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浪费时间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博士办私塾搞教育是对传统高考制度的颠覆,那是否能够避免学生不走“范进中举”的道路呢?

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吴志坚在2008年自己办了一个书院,收儿子和另外两个孩子为首批学生,去年冬天,书院招生授课,目前有几十位学生。这些学子不用参加高考,他们参加大学自考。19岁的儿子已通过浙江大学中文专业本科自考,即将考研。另一名17岁的孩子也已着手报考北大的研究生。(12月9日《钱江晚报》)

私塾教育悄然兴起,无非就是私人授课的另一种缩影,在如今补课之风愈演愈烈的年代,现代私塾究竟是创新还是逆流而行,我们无从得知,只是,如果仅仅是对私塾教育口诛笔伐,恐怕是刻板成见而已,教育管理者是否也该反思:为什么“体制”内教育,不能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个性化的需求呢?

不管是高考还是自考,它都是中国考试制度的既成规则,如果有人想要打破这一规则,肯定会遭受巨大的舆论声讨。博士办私塾,有人称之为不务正业,认为好好地公务员工资不领,跑去“误人子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大浪费;也有人认为办私塾的办学模式值得借鉴,满足了一部分学生对兴趣爱好的选择,作为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有效补充,值得探索。而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对教育事业不敢妄言,但如果仅仅是从创新层面而言,我是支持第二种看法的,毕竟当前的基础教育已经不再是每个家长和孩子的焦虑,民众已经上升到对应试教育的普遍焦虑中,作为一种教育多元化的体现,这种模式的生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理性支持。

毋庸置疑,博士办私塾势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不符合时代主旋律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非主流,因为民众普遍认为在中国孩子想要出人头,就必须走高考这条路,而对私塾教育质疑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质疑就显得咄咄逼人了,对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私塾教学能将教育效果从细微之处切入,而不是泛泛而谈,恐怕比那些纸上谈兵的教育倡议实用多了。

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选择性不断增强,单一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阶段讲究全面,接触语文、英语、科学、数学等各门课很有必要,这与高等教育讲究精与专是不同的,值得提出的是,博士办私塾是对教育事业的另辟蹊径,只是要避免教学成果不是昙花一现,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传统国学原典没有错,但不能盲目学习,不仅要读《孔子》、《孟子》,也要读懂息息相关的古希腊、古罗马等古典西方文化,提高英语能力,培养西学人文素养和宽阔的国际视野,将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教学。第二,重理论轻实践只会培养出一个又一个“范进”,将常识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配套进行,培养学生广泛兴趣和各领域常识,如《世界人文地理》这些不是光看就能懂的,还要多出去走走才行。第三,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会过时,该博士既然是历史系的,就应该站在历史性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要求设置课程,不让“范进中举”重现,不能只是读四书五经,加强网络语言和技术培养同样重要。

诚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博士办私塾的片面成果,但是,如今教育的普遍焦虑可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就能解决的,循规蹈矩只会让教育大国徒有虚名而已,理性的质疑也需要坚定的支持,至于博士办私塾会不会让“范进中举”重现,我们等待时间的检验。(宋潇)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