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文化贵阳宣言

14.08.2014  04:47

当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已成大趋势之时,中国西南的多彩贵州亮出了原生态文化的大旗,为多元和谐共生的人类发展指示了新的世纪路标。

原生态”本意指科学研究意义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自然状态,而“原生态文化”的提出,旨在强调人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交叠、强调传统面向与未来面向之兼蓄,强调多元文化之对话与共存,因而具有促进人类发展的普适价值。在此意义上,原生态文化倡导——

多样性的文化自由;

包容的文化共生;

平等的文化对话;

共有的文化赋权;

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

认识原生态文化需要兼顾历史和生命两个维度。在历史演进的脉络中,原生态文化可视为不同于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类型,亦可简称为人类社会的“前现代文化”。在生命本原的视野下,原生态文化则更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真面貌、价值与意义。

自世界文明区域形成以来,人类的生存方式逐步走向文明化、精英化、国家化,乃至全球化的道路。这道路使人类一方面脱离本真,远离自然,另一方面使人类文化日渐面临过度同质化、一体化和无生命化的危机。全球化进程裹挟着消费主义、旅游工业与去地方化等现代病,入侵到包括中国社会在内的当代世界的每个角落,使得原生态文化意义之维的多元展开、永续发展与保护面临重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状况,如今在全球所谓“欠发达”地区、在第三世界的原住民乡野间寻找各种具有原生意义的文化样态,实际上在力图寻求人类生命的本源活力,以期对人类文明的失落进行疗治和救助。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原生态文化的提出无疑是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智慧崛起的标志。

由中国学者首倡的原生态文化概念,以其重视“传统”及回归“本真”之取向,强调自然与人文生态相协调,关注基于地域空间的文化共生关系以及民族/族群文化的多样性特征等,而日益受到重视,具有极为厚重的学术内涵、现实意义和普适价值。贵州是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富集大省,贵州也是较早开始原生态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实践大省,贵州更是较早开展原生态文化研究的大省。早在2007年7月,由贵州省政府、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主办,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州委、州人民政府、贵州省民委、贵州省旅游局等部门协办,举办了首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原生态民族文化论坛”,此后,贵州在凯里举办了多次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

更有意义的是,2010年6月,于贵州凯里举行的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文化论坛上,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类学家,围绕着原生态文化在当代之蓬勃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对原生态文化与中国传统的践行、发展观与生态智慧等议题均提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观点和建议。

原生态文化生长于乡野民间,有着深厚的民众根基,是集体智慧和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一种不为人力所及的天工之美。它清新刚健,血脉旺盛,饱含天真烂漫的情致和跃动不已的生命力,推动了人们对于当下文化观、科学观、发展观和现代性话语的深入反思。当我们将视野转向中国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元素,可以看到,其诸多内涵与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至高追求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因此,如何重新激活蕴含本土智慧的原生态文化,从中寻找更为合理的、平衡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了人们研究、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文化的伟大使命。

2014年7月12日至14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中国人类学者聚首贵阳“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再次聚焦原生态文化,展开对话与讨论,深感原生态的贵州不仅是中国的名片,也是世界的亮点,还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兹宣言如下:

第一、立足本土传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重新树立起基于本土智慧和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机制。

第二、回向民间,从乡野中寻找具有鲜活生机的精神资源,唤起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敬意。

第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其传承人是原生态文化的实践者,尊重共同体的知识产权,改善文化持有人的生存状态。

第四、在全球化浪潮下激活地方社会的文化创造力与活态文化基因,构建民族或族群认同与凝聚的内涵和底蕴。

人类文化经历了从原生态走向现代化的大转型,当前正处于从文化同质化重新回归文化多样性的关键节点。如何摆脱全球化的裹挟,扎根民族传统,倡导、弘扬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文化的理念,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化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对此悠悠大事,全球的人类学者、各学科的学者,以及所有关注原生态文化的人们,共同携起手来,保护原生态文化!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人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保护和发展人类与自然平衡的原生态文化,如同保护地球一样,世界才能多姿多彩,人类才能永续发展!

 

                                                                                                                                                                                                          (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