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陈浩博士应邀参加第二十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13.07.2017  08:11

7月4日到7日第二十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行,有来自四大洲、二十个国家与地区的一百二十五个学术单位共两百五十余名学者参加此次大会。这次大会是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四十年来最为盛大的一次会议,聚集了各个国家和地区许多中国哲学的精英学者,美国的成中英、南乐山,中国大陆的景海峰、吴根友、梁涛、陈赟,香港的郑宗义,台湾的沈清松、林月惠等等,更有许多新生代青年才俊加入,我校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陈浩博士亦受邀参加此次大会。4日上午九点半,会议在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负一楼的大会厅正式开始,开幕式由本届国际中国哲学大学会长李晨阳教授主持,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金樑教授致欢迎辞,欢迎各位学者来到南洋理工大学共同探讨“中国哲学与多元文化世界”的诸多相关问题。

在大会主题发言和研讨之后,会议进入专题分场。4日下午,我校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陈浩博士在“明代儒学”专题会场第一个发表演讲。他的演讲主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物质观:‘物质云’”。“明代儒学”分会场有多达三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包括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史研究所林月惠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青年学者卢盈华博士、浙江社会科学院袁新国副研究员等等,还有来自美国某大学的一位老教授。

陈浩研究员首先向与会学者抛出一个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他指出,“熟知并非真知”;对“物质”的理解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根基所在,因为“物质”这个概念是文化和哲学的支柱之一;我们说西方哲学有三大对象即上帝、物质和灵魂,对其它形态的哲学亦何尝不是如此?所谓“上帝”指的就是神,所谓“物质”指的就是客体,所谓“灵魂”指的就是主体,对中国哲学来说也不例外,只是其理解的方式在每一个问题上都与西方哲学不同罢了。然后陈浩博士从常识的物质观开始分析,进而看古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如何从常识的物质观中升转、颠覆和成型,最后回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物质观,并着重分析了其中中国传统哲学对常识的“质地”概念如何转变为“才质”概念,指出“”、“”的一体性,要从“”来理解“”,而且“”本身也并非亚里士多德那种完全静止的“实体”,而是自身不断生成的气体,并且以“”的方式来呈现和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这种物质观概括为“物质云”。

在陈浩博士发表完演讲之后,会场进入讨论阶段。吴根友教授提了第一个问题,表示希望听到的倒是关于王夫之所阐发的体用思维的三个基本维度的论述;卢盈华博士提了第二个问题,希望能最终对中国传统哲学所谓的“”、“”进行一个定义和总结;而另外一位学者则对“物质云”一词感到困惑。陈浩博士一一作答,并最后总结说,通过这种物质观的考察得到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对“物质”并不是现成直接在手的,而是永恒的运动与生成,这种思维模式与世界上的其它哲学形态迥异。

会后,不少与会学者表示陈浩博士的这种研讨高度抽象,具有浓厚的哲学元理论性质,希望未来能在更易亲近的表述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阐发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