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文朝荣同志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我校党支部书记赴海雀村学习文朝荣先进事迹纪行

21.07.2014  19:00

记者  杨波

 

编者按

          文朝荣同志生前曾任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2月11日,文朝荣同志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带领群众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求生存、求发展、求跨越,斗荒山、战贫困,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淬炼了不向贫困弯腰的奋斗精神。

        海雀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市、县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2011年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朝荣同志也成为海雀人心中的“村魂”。5月8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到海雀村调研时动情地说:“海雀村是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缩影,文朝荣同志是贵州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 5月16日, 省委印发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开展向文朝荣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全省上下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活动。6月,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广泛开展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胜、于海河、毕世祥、文朝荣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掀起学习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

        我校分别于6月3日、17日印发《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向文朝荣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关于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集中收看“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的通知》,部署向文朝荣同志学习活动。1个多月来,校党委及各基层党委(党工委)、党政群各部门、校直各单位通过校(院)党委中心组学习、讨论会、座谈会、组织生活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员工进行专题学习、深入讨论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学校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校党委组织部(党校)于7月8日举办了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对300多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7月8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任钢建为大家做了《锤炼党性 提高素质 做文朝荣式的党支部书记》专题讲座。7月9日至11日,校党委组织部(党校)组织50余名基层党支部书记集体到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学习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记者随行,记录了一路见闻与感受。

 

  第一章  初识毕节

        7月9日上午8点半,我们准时在校门口集合,怀着崇敬的心情,坐上大客,踏上行程。

          下午2点过,大家来到距离贵阳市200多公里外的毕节市政府所在地七星关区,参观了毕节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大家参观了史前文化展、青铜器文化展、土司文化展、汉代文化展、明清古建筑展、红色文化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试验区精神展、少数民族文化展等,观看了玉石器、青铜器、瓷器、书画、服饰等大量馆藏文物,从不同层面了解各个时期的毕节市人类活动、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等。

        我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到毕节,对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总是专注地看,对解说员的解说总是认真地听。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毕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三位,与贵阳和遵义构成贵州金三角,位于我省西北部,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长江珠江之屏障。毕节历史悠久,夏为梁州献域,殷周至元朝,属古夜郎、罗施等国,明隶属贵州布政司水西宣慰司,解放后设毕节专员公署,1970年更名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2011年底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这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

        参观完后,我们大家对诞生文朝荣精神的这块热土地有了初步了解,纷纷感叹毕节市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由衷赞叹毕节试验区取得的伟大成就。 

我校党支部书记们在海雀村文化广场合影

 

第二章  感受赫章

        下午4点过,我们结束了毕节市博物馆的参观,继续征程。经过1个小时近百公里的行程,赫章县城呈现在眼前。这是一座在大山之中依山势而建的山城。

        赫章位于我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度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东邻毕节、纳雍,西连威宁,南接六盘水,北界云南省镇雄、彝良。县城距省会贵阳340公里,距毕节市所在地96公里。赫章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为夜郎辖地,秦置汉阳县,政区沿革几经变更,到1941年设置赫章县。现共辖27个乡镇。

          刚进县城,“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提升正能量,提速大发展”、“学习文朝荣,切实为民务实清廉”、“学习文朝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幅幅横幅不时映入眼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赫章人民对文朝荣同志的崇敬,体会到了赫章人民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学习文朝荣精神转化为推动全县各行各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正能量。

        晚饭后,我们结伴逛街,近距离接触赫章、感受赫章。天近黑时,我们行至赫章县建设路,“中国共产党赫章县委员会”的挂牌映入眼帘。县委居然在街道边上,县委门前没有广场,也没有花坛点缀,县委小院里仅有一个简易停车场,办公场所以一栋5层小楼为主。艺术学院刘艳老师的父亲于上世纪60年代在赫章县任职,后因父亲工作调动离开赫章县几十年。她说,记忆里,今天的县委还在60年代县委原址,没多大变化,但赫章县经济社会取得的发展变化却让她有翻天覆地之感。

        看到赫章县城的繁华街景,我们感到赫章县委办公环境简朴至极,连省内一些地方的乡党委甚至村委会的办公楼都比这气派。大家不由得感叹,正是在如此为民务实、不尚享乐的县委班子的带领下,赫章县才会涌现出文朝荣同志这样的优秀干部,赫章县的经济社会建设才会取得如此巨大发展。 

我校党支部书记们排队走进“海雀万亩林场”

 

      第三章  核桃长廊

        7月10日上午8点半,我们从赫章县城出发,前往河镇乡海雀村。

        汽车在蜿蜒盘旋的公路上前行,一路经过城关、财神、朱明、河镇等乡镇。透过车窗,我们看见沿途满山绿树,特别是成排的核桃树已经挂果。“扶贫开发,利国利民”、“赫章县百万亩核桃基地”、“小核桃、大产业、大文化”等标语、横幅不时掠过眼睑。

        县扶贫办的同志向我介绍起赫章百里核桃长廊。赫章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气候条件和传统的核桃栽种历史,县委县政府将核桃产业作为主要产业,“中国核桃之乡”、“全国十大名优核桃”、“奥运推荐果品”等殊荣接踵而至,核桃名气随之大增。2009年12月12日,赫章县“沿千年夜郎栈道,建百里核桃长廊”10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拥有了自家的“摇钱树”。如今不少没有核桃树的农户开始种植,有树的人家也在扩大种植规模。到2015年,“赫章县百万亩核桃基地”建成后,该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

        记者一路听,一路看,一路不停感叹胡锦涛同志80年代倡导创立毕节试验区,并确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先见之明,由此更加急切地想看到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海雀村今天的面貌。   

我校党支部书记们参观海雀村文化走廊

 

第四章  初进海雀

        上午11点过,我们进入河镇乡海雀村。一片绵延不断、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的林海出现在眼前,“海雀万亩林场”的巨大标志牌异常醒目。

        海雀村党支部书记詹以香已在路边等候。我们下车后,在詹书记的引导下,参观了建在公路边上的河镇乡海雀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养鸡场。随后,排队走进公路边的一片树林,漫步林间,与已经有缸钵粗的华山松近距离接触,尽情呼吸林中新鲜空气,顿感心旷神怡。詹书记介绍说,这片树林覆盖海雀村30多个大小山头。当年,文朝荣同志带领全村200多名青壮年顶风冒寒,背着洋芋上山当午饭,经过十多个年头的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终将到处是“和尚坡”、“沙海”的海雀村变成“全国绿化千佳村”。听着文朝荣的壮举,看着眼前如画美景,我们不停慨叹文朝荣同志的奉献、艰辛与不易。

        走出树林,回到车上,十来分钟的车程后,我们进入海雀村中心区。下车后,大家参观了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手工艺品厂、海雀村文化广场、生态公园。文化广场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是海雀村民休闲娱乐之地。在广场边是文化走廊,走廊里的宣传牌上有《“六个到村到户”好》、《海雀精准扶贫“十子歌”》、《毕节试验区四季歌》等歌词,表达了以海雀人民为代表的毕节试验区各族人民的心声。特别是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海雀群众为了感谢党恩,自编自创的《毕节试验区四季歌》,网上点击率上千万。此外,宣传栏还展出了海雀村歌舞团表演的《苗族大迁徙舞》图片,他们的表演曾获“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组铜鼓奖。

        在如此偏远的村庄,文朝荣同志带领村民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文化生活竟然如此丰富多彩,我们不由感叹。随后,大家在广场合影,在鲜艳的党旗下,展开印有“做文朝荣式的党支部书记”的横幅,表达了我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的由衷心声。 

我校党委组织部的同志与文朝荣同志的遗孀李明芝攀谈

 

第五章  兴教治愚

        离开文化广场,我们沿着硬化的联户路前行。

        经过文朝荣二儿子文正友家门前时,看到文朝荣的遗孀李明芝正坐在门前的小凳上乘凉,几名同志和她攀谈起来。老人显然还未从丈夫过世的悲戚中完全缓过来,但从她的言语间,我们感受到了她为老支书的精神和事迹而自豪,为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来学习老支书而欣慰。

        走进村委会小院,右边是两层的村委会办公楼。与并不起眼的办公楼相比,左前方的海雀村小学更多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小学有窗明几净的三层教学楼,有篮球场,还有一栋教师宿舍楼正在建设之中,听说小学还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村小学比村委会办公楼修得漂亮,我们由此感受到文朝荣同志等村干部对教育的极端重视。20多年前,文朝荣同志为了修建学校,带头捐了168元钱,这是他背着家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牛卖掉得来的。在他的努力下,帮扶赫章县的台盟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46万元,为海雀村建起了一栋8间校舍的教学楼,办学能力从3个年级升到了6个年级,不仅解决了整村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也吸纳了邻近村的部分儿童到海雀小学读书。目前,村里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村里还成立了教育基金,考上大学有奖励,读职校都可以申请无息贷款。海雀的孩子在大家的关心下,有很多进入了初中、高中,还有两人考取了大学。

        在村委会小院里,我们还看到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在举办“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幸福海雀”摄影展。这些学生于7月6日到此开展支教活动,用镜头记录下了海雀人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校党支部书记们观看《青山作证  村魂永存》纪录片

 

第六章  村魂永存

        在村委会小院中有一排宣传栏,我们依次观看了海雀概况、领导关怀、开发扶贫、精准扶贫、人口控制、生态建设等宣传专题,初步了解海雀的今昔变迁。

        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在村委会办公楼二楼。拾级而上,看到楼梯旁的墙上挂有“向文朝荣同志学习,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弘扬文朝荣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向文朝荣同志学习,推动‘同步小康’建设”的竖幅标语。

        走进陈列室,看到门上方的墙上挂有“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的横幅。我们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阅读了前言,参观了勤学少年、任职之初、恶劣生态、简陋家居、扶贫济困、领导关怀、科技致富、植树造林、建设新村、兴教治愚、巡山护林、殷切嘱托、媒体关注、党员楷模等篇章,观看了《青山作证  村魂永存》纪录片。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雀村可谓贫穷至极,荒山秃岭,缺水,缺电,无通村公路;全村的苗、彝群众基本是文盲,没有一名初中生。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文朝荣同志千方百计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经过20多年的接力奋斗,海雀村从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到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增加到5460元,贫困人口从730人降到250人,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18公斤;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上升到现在的70.4%,现有林地1.34万亩,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3‰降为2‰;修通了通村油路和部分通组油路,硬化了联户路和院坝,修建了文化广场、生态公园,建成了人畜饮水工程,全村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通”。如今的海雀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美丽村,草木葱茏、流水潺潺、小楼掩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村民丰衣足食、生活宽裕。

        老支书生前用过的镰刀、电筒、蓑衣、手稿等一件件实物,海雀村昔日破旧的茅草屋、荒凉的山坡及今天林茂粮丰的一幅幅照片,纪录片里文朝荣同志生前的音容笑貌……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述说着文朝荣同志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有的眼里还噙满泪水。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学习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将文朝荣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忠于党、忠于人民,求实进取、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艰苦朴素、清正廉洁。

 

尾声

      下午2点过,我们走出海雀村委会,踏上归程。记者依依不舍回望,看到一群身着工商制服的干部刚来海雀学习,看到印有“继承和弘扬老支书精神,推动海雀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的横幅在阳光的印衬下显得光彩照人,绚丽夺目。记者不由感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正传播着正能量,正凝聚着精气神。我想,只要我省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联系实际,认真学习、大力弘扬文朝荣精神,以文朝荣同志为镜,努力做文朝荣同志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在全省上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贵州梦”就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