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中学改学制为初中2年高中4年

20.08.2014  14:41

               

漫画

原标题:中学学制改革或是揠苗助长

专题采写:记者李晓璐

近日,四川省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打破了实施多年的3+3中学教育模式,改为选择100名初二学生进入2年初中、4年高中的分段培养模式,校方宣称,希望通过这种学制不仅完成国家高中课程、争取更加优异的高考成绩,同时实施精英教育的早期培养。但对学生而言,能否适应这个打破常规的学制模式,实现精英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改革是否违背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且听专家分解。

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名为学制改革实为快班教育

事实上,这种课程安排的变动更像是将学生分为快班和慢班,但这种教学形式的区分在教育界是不被赞同的,会影响学生的心智。同时,学校的动机也很明了:将课程提前后,使得该校的学生在面临下一个升学考时占据优先机会;同时,学校也可以在入口端抢先将一些优等生招入,抓住优秀生源,确保在出口端提高本校高考的录取率。如果学校的目的在此,那么所谓在高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依据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中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就是6+3+3的学制模式,即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这是1922年大量从美国回来的教育界专家,如陶行知、胡适等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最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学模式。之前,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现今学生早熟,可以推进学制改革,甚至在更早前,中国也曾将6+3+3模式改为5+2+2模式,缩短学制,但最后都因为改革前缺少大量统计调查,改革后发现这样的安排不适合学生发展规律,所以最终仍然采用6+3+3的模式。如果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贸然改变了这种教育模式,那就违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定。

并且,针对学生的品德以及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言,其相应的教育应该是小学大于初中,初中大于高中,而到了大学则更应注重专业以及职业方面的技能培养,这也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基础教育不扎实,在高中培养综合教育的成功率势必大打折扣。既然如此,学校就应少花精力在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创新”上折腾,而更应该关注、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究竟需要什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一味考虑分数。

所以,我个人觉得所谓“学制”改革,将3+3改为2+4的教学模式更像是一种口号。而这个口号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想社会、学校、家长都应该明白。当然,确实有不少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只希望孩子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那就是学生和家长自己的选择了。

反学生家长杨军

若能实施素质教育

学制改革未尝不可

这次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打破3+3学制,启动2+4分段课程改革,将初中三年改为两年,高中改为四年。得知这个消息,作为学生家长的我喜忧参半。

首先,我支持这种对“学制”改革的探索,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中学几乎都是应试教育模式,学生以分数论英雄,而学校则以升学率为唯一的标准,却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出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

其次,据我了解,现在中学普遍存在初中三年的基础课程却在两年内学完,最后一年时间用以备战中考的现象。那么,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打破3+3模式,把部分学生初中备考的一年放入高中阶段,免去他们的中考压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新闻报道中该校负责人表示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的高中阶段更加宽裕,能在完成高中课程的情况下,有时间让学生每学期停课一周去国家重点实验室观摩体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开设大量培养学生领导力、责任心、创新力、理解力的课程,从而增加高中阶段的知识积累。如果这位负责人所言不虚、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确实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但同时,我的疑问也在此处。学校真的能做到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而进行分段课程的改革吗?我担心是会否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即打着这样的旗号,实际一切仍然为高考服务。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是变相的拔尖教育或集中“尖子生”的快班教育,还有可能会造成师资分配上的不公,作为家长如何能确定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这样,学生、家长的压力只会与日俱增。

上海市第十中学原校长魏孟勋

学制改革需经过科学论证

我个人对四川省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将初中三年改为两年、高中三年改为四年的教育模式改革做法表示质疑。他们的改革有无理论根据?是否从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角度进行过详实、科学的论证?

我认为学制不应随意改动,比如上海在1966年前实行的是6+3+3的学制模式,后来由于“文革”,小学容纳不了太多的学生,于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小学最后一年被调整到初中,成为初中预备班。但事实上,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还未能真正适应初中生活。

而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新的学制模式,上海也有一所实验学校与之类似。这所实验学校是小学到高中“十年一贯制”教育,他们将12年的学制压缩成10年,小学4年、初中3年(含预备年级)。但据我所知,只有部分智商极高的学生能适应这种学制,有一些学生、家长、老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压缩了学制,势必造成部分学科教学提前,高强度、高密度的教学方式会使部分跟不上进度的学生无法消化,也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虽然上海的这所实验学校在招生录取前会进行相关测试,可是真正智商极高、能完全适应这种学制和教学方式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就会引发另一种现象: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断增加正常教学外的补课时间和加大课外作业量。

现在,成都这所学校虽然只选取了100名学生进行2+4分段培养模式的实验,但在这之前,他们是否进行过科学论证?是否对这100名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以及体力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与测试?原本三年的初中教学时间被压缩成两年,有些学科教学将提前,是否超越了学生生理、心理、智力的承受能力?会否影响他们的心智发展以及课外休闲时间?若是如此,学生失去的将是自主发展兴趣、特长的空间和时间。

这所学校期望用高中四年来培养精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初中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揠苗助长。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对老师而言也是不堪承受的重负。因为如今的应试教育环境造成老师不得不用大容量、高密度的作业,以及长时间的上课“压榨”学生,老师自己也苦不堪言。其实老师更倾向于有一定的宽松度,有充裕的时间备课、思考、进修,获得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初中学制压缩,势必会造成老师也只能压缩自己的专业发展时间,将所有的时间用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对于高中教学,三年教学变为四年,那么最后一年教什么?是否有相应配套的教材?如果有,这些教材又是否适合?这些问题,学校也应在考虑学制改革时进行总体设计。

最后我认为,如果想要进行精英化教育,其实可以通过适当调整选修课,在选修课上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和学业发展指导。

学制本应多元化

适当调整有必要

学制本来就应该是多元化的,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而制定,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全国各地纷纷就学制进行改革,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现在的学制比较单一、机械,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实际上,农村与中心城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应该在学制上有所区别,并根据各地的情况培养适合的人才。我国现在实行的是新课改,国家对整个教育有统一的课程安排,但也允许地方开展适合本土风俗人情的校本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青春期早了,生长发育也提前了,适当调整学制很有必要。

——杨捷《东方今报

我国现行学制太长,小学、初中高中到博士,一口气读完的话需要22年。如果一个人6岁读书,博士毕业就是28岁了。人的最佳创新年龄应该是24~26岁,而目前这个年龄段的很多青年人还没有社会实践。所以,现行学制应该缩短,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小学读5年,中学合并成5年,本科读3年,硕士博士研究生连读5年,不连读依然各读3年。这样,一个6岁读书的孩子,即使博士研究生毕业也才24岁,正是创新力最强的年龄,也能很好地兼顾工作、恋爱、婚姻。而且现在信息社会有利于实施远程教育,终身学习时代来临,更应该缩短学制。

——李华平《四川在线

新模式只是一种噱头

@谁见过枫:坚决不赞同2+4模式,这是一种噱头,高中4年会使原本沉重的学业压力更大。

@同学敢问贵庚说:高中生活完全不能和初中比,只要一进高中,所有的压力就来了。不要为了成绩,就扼杀了同学们初中这么一点简单的快乐。

@谢红sunny:个人觉得若高中读四年,学霸的成绩会越来越好,这样大学的分数也会提高,中等成绩的同学压力增加,而长时间在高压下成长,部分同学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那年专属味道:高中三年已经够痛苦了,还不如高中读2年,初中读4年,让初中这段最美好、最深刻的友谊在同学之间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