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运动负荷不够 8%学生体育课写作业
2011年10月31日,长沙学生长跑启动式,部分学生跑了一圈便瘫倒在地。不得不说,我国在世界各大体育赛会上遥遥领先于亚洲甚至全世界,但我国国民体质却在不断下降。最近一次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60%的初中生有近视,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
刘翔跑得再快,我们也只有一个刘翔,刘翔跑得快不等于中国人短跑基因好。哪怕我们包揽亚运会上所有的金牌,也无法改变我国国民体质10年来不断下降的趋势。
请年轻的中国加紧锻炼吧。
2008年组织爬长城,中日韩三国孩子参加,结果只有中国的孩子们没能坚持下来。
2008年,兰州市对全市7447名7至18岁在校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抽查监测。从数据看:相较2004年,中小学生总体视力低下率上升了7.4%;50米短跑、男女生立定跳远、女子800米和男子1000米总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个17岁的高二学生在学校举行跳绳比赛后,感觉腿经常麻木,甚至抽筋。经去医院拍片检查是小腿胫骨骨质疏松,这是中老年人常患的疾病啊!
上月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踢的第一场友谊比赛,结果以0-11收获一场惨败更是激起千层浪。
两战输对手22个球,由此感叹中国球员能力太差,其实是足球人口仅8000人的国家能选出这样11人已经是不错的结果。
中国注册球员仅8千人,不足越南的16万难比日本50万。“中国足球家底大调查”统计回来的一些数据来看,只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中国足球的家底实在太薄了,在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中,中国注册球员的合计数据只有8000人!这是一个连越南都不如的数字,据一份数据显示,越南足协统计的注册人数为5万人,而近邻的日本就达到了50万人,当然与法国的146万人更无法相提并论。
中国足协公布了经过层层选拔,又一批出国“留学”的青少年球员将出国锻炼。但仅仅是靠这几十名足球小将能够撑起中国足球的明天吗?
“青少年足球推广”活动2005名足球小将在开幕式上进行了千人盘球纪录,人数众多但也仅仅是流于形式。
中国的未来一代除了上课,补习班以及各种强制活动外已很少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了。
在日本,每日下午三点到晚上八点这五个小时里,东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会呈现出热闹的景象。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足球场,满是踢球的孩子。其实不仅仅是东京,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全国。
肥胖问题已成为困扰着中国青少年的主要问题了。
在日本,无论是家庭或学校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健康运动,每天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来进行一些户外运动,而不是牺牲健康去拼命读书。
由于缺乏锻炼,中国孩子们也都早早的带上了眼镜。
据统计,日本足球人口从1979年到2010年,由原来的273887人增加到了900880人,总共增加了626993人,平均每年增长两万人。
而中国却始终原地踏步甚至不如以前,小胖墩越来越多,但力气却越来越不足了。
现在的家长更多的会为孩子选择一些舞蹈课,钢琴课等等的各种补习班,从而全面剥夺孩子们锻炼的时间。
家长可以为孩子针灸减肥却不知道运动减肥。
现在中国的孩子仅仅能够通过游乐场得到那可怜的一点点的锻炼。
怪不得中国足球名宿郝海东会在微博里大发牢骚。
还是请把孩子们重新轰回操场吧。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学生体质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民族和政府,是应该无时不刻关注自己民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身体素质健康的。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漫漫人生应该是一场马拉松,而绝非短暂的百米冲刺。对于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来说,起跑快慢不是关键,首要之举是找对起跑线。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希望我国全民体育事业能够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慈鑫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今年3月~5月对北京、内蒙古、吉林、重庆、广东、云南、甘肃、浙江、山东和湖北等10个省(市、区)进行了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质状况抽样调查。对6~19岁青少年人群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体育运动强度严重不足,专家表示,青少年的体育运动量达不到一定负荷,无法对身体发育产生刺激作用,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根据此次调查,我国绝大多数青少年每周都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比例达到99.8%。 81.7%的青少年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每次达到30分钟及以上,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不过,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仅8.9%。有38.5%的青少年认为体育锻炼强度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群体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向记者解释了这组数据的含义,“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应当是青少年生活的常态,也就是说,只有绝大多数青少年做到了这一条,才能说明我们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是没有缺陷的,但现在,只有不到1/10的孩子能做到。”
江崇民表示,1小时以上大强度体育锻炼,意味着青少年在参加体育活动达到此强度时,身体会受到明显的刺激,只有这种刺激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骨骼、肌肉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现在虽然提倡青少年每天锻炼1小时,但锻炼强度其实是不够的,有时候,甚至只是让学生在操场上走走或慢跑。”
根据此次调查还可以发现,39.4%的青少年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是自发组织活动,还有8.5%的青少年是以写作业、聊天或看别人运动的方式度过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江崇民表示,这说明还有很多学校和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锻炼效果,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留出来了,但学生怎样参加体育活动却是随意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