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农业委员会 省扶贫办省旅游局关于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

04.06.2014  20:38

  黔教职成发〔2014〕146号


各市(州)、仁怀市、威宁县教育局、人社局、经信委、农委、扶贫办、旅游局,贵安新区管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根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现就加强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牢固确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面落实《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各项政策措施,将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快发展适应需求、多元立交、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推进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能力。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以清镇职教城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核心发展区建设。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动共建,将清镇职教城建成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2014年职教城东区学校建设基本完成,西区力争有学校实现入驻办学,职教城入驻办学学生4万人以上。加快推进以市州职教园区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推进区建设。2014年,实现毕节双山职教城、黔西南洒金教育城部分院校入驻办学,到2015年,建成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市(州)职教园区。加快推进空间布局调整后重点建设的县级职业学校建设,使县级职业学校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着力构建“一体两翼多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空间布局。


  (三)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实现“中高本”贯通。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免试注册入学,实施全省普通高职统一考试招生办法,完善五年一贯制模式、中职单报高职对口升学模式、中职推优直通模式、“3+2”中高职分段制招生模式、高职自主选拔招生、试行高职注册入学办法,扩大高职专升本比例,试行 “3+2”高职、本科应用型专业分段制招生模式,“3+4”中职、高职、本科应用型专业分段制招生模式,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模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考试的衔接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和多层次贯通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体系。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2014年起,在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增设一批技能鉴定站(所),暂不具备条件设站(所)学校的鉴定工作由就近鉴定站(所)负责,实现学生技能鉴定全覆盖。积极推行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将岗位操作和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考试内容,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融通。毕业生申报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理论课考试合格者视同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核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实现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动教产融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推进“职校建在园区去、车间搬到教室来、专业对着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2014年新组建3-5个以专业或区域为纽带,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在招生、教学、就业、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职业教育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政府通过支付免学费经费等形式购买服务。


  二、对接产业需求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五)加快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所需技能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以及打造100个产业园区、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需求,按标准建好工业、轻工、城市建设管理、电力、交通、航天工业、电子信息等一批职业院校。省教育厅、省经信委共同建设100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全省职业院校每年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6万名以上,开展企业在职工职业技术培训20万人次。到2015年,推动全省能源矿产和原材料产业、特色轻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含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集聚人才28万、13万、8万和1l万人。


  (六)加大农业产业化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紧紧围绕烟、酒、茶、药、特色食品五张名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十大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和促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民增收需要,加快建成贵州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批涉农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种养殖、园林技术、烟草生产与加工、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涉农专业及实训基地。通过与农业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合作办学,服务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名优涉农企业做大做强、做响品牌。全省职业院校每年为省级以上重点龙头农业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各类涉农职业技术培训150万人次。


  (七)加强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按照省构建“一核两带三区”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的部署,紧紧围绕我省特色优势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态发展需求和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发展需要,省旅游局牵头完成省旅游学校改制升格,加快建设贵州文化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批旅游服务、酒店管理类专业,建设一批健康服务、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业、家庭服务、大数据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会展、民族文化艺术等专业及实训基地。通过与省内服务业企业合作办学,服务一批有特色、有潜力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全省职业院校每年为省内服务业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8万名以上,开展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30万人次。


  三、大力实施职教扶贫工程


  (八)实施职教扶贫工程。大力实施职教扶贫工程和“百万贫困农户‘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教育“9+3”计划、“雨露计划·助学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育培训到村到户等,力争三年内实现每个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青少年接受中职以上教育、或1个青壮年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或1人挂上1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并当好内当家照顾留守老小的总体目标。对贫困家庭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免费职业教育,根据学生意愿安排到相应职业院校就读,减免贫困家庭学生就读期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各项收费,发放生活补助,假期组织学生勤工俭学获取收入,做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毕业时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免费实施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面向返乡农民工群体开展技能培训,根据返乡农民工特长、意愿和省内产业结构,开展各类岗前培训,使返乡农民工在短期内掌握一技之长,在省内企业上岗再就业。


  (九)大力开展与对口帮扶城市的结对共建。充分借助上海、深圳等8个城市对口帮扶贵州机遇,引进资金人才,采取东西部职业学校结对帮扶、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师资互派、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支持贵州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四、强化保障支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在以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实施教育“9+3”计划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定期研究解决涉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制度、资金投入保障等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工作情况。2014年起,在原有投入基础上,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2014-2015年,每年统筹省级法定增长资金和地方债券资金5亿元用于职业院校建设。各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32%、33%。安排部分省级资金用于支持技工学校建设。省内各金融机构加大对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改善基础设施、购置教学设备和发展校办产业的信贷支持。


  (十一)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输送供需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和人社部门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用工单位主管部门会商,共同研究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等问题,指导支持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完善招生、招师制度。编制初中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读本并免费向广大初中毕业生发放,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优势的办学特色,落实教育部门、学校和地方政府招生职责,通过春秋两季招生、整班交接等形式引导半数左右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从事我省职业教育事业。2014--2015年,通过“招聘转合”(招考、聘用、转型、整合)引进职教师资1.6万名。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对职业院校长实行上岗培训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习实践制度。落实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职责。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办好所属职业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积极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参加职教集团等形式为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师资、设备、技术等支持,提供岗位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企业职工培训制度。落实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职责。职业院校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开办专业,开办的每个专业均要为一家以上省内企业培养输送人才。积极引导毕业生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服务贵州发展,实现“家乡就是好地方、就业不用去远方”的目标。2015年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要达到70%。

 

 

 

(责任编辑:gzsedu_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