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钟山区和盘县:特色农业助力农民脱贫

17.01.2016  10:37

  在 哒啦仙谷农家巷子里,记者们体验家耕文化带来的乐趣。傅泊霖摄

  记者体验网络菜市场。吴兵 摄

  看 贵州

  24 小 时 新 闻 热 线 96811

  本报记者范力

  中国最大的网络蔬菜市场落地、农业和旅游的完美结合。六盘水市钟山区和盘县两区县结合自身优势,尝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吹响了攻坚扶贫战进行曲。1月14日至15日,全国网络媒体“走转改”脱贫攻坚看贵州采访组一行来到了位于乌蒙山区的六盘水钟山区和盘县等地,实地探访当地脱贫攻坚的故事,看两地如何唱响精准扶贫“双城记”?

  不论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输血式扶贫方式,还是农旅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脱贫致富新路,贵州屋脊、滇黔锁钥,古道要隘上正上演着一幕幕脱贫攻坚故事。

  贵州屋脊上的电商产业扶贫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素有贵州屋脊之称,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虽然依托能源取得了较好发展,但总人口达328万的工业城市,农村贫困人口却达到了50.99万,这个以传统工业产业崛起的城市,如今也不得不开始尝试大数据电商产业扶贫。

  “我自己也收养了十几个留守儿童,但是发现你就算给他们三千五千,也只能解决其一时的贫寒。现在六盘水的贫困人口几十万,要想让他们真正的脱贫,我觉得给钱不如给技术。”正在中国网络蔬菜市场的办公大厅里指导员工进行蔬菜实时更新的刘德富告诉记者。

  刘德富,中国网络菜市场(www.zgwlcsc.com)、贵州华夏中璟集团的董事长,北漂十几年,因为看到家乡的百姓贫苦不堪,便毅然决然带着自己十几年的积累,联合七家公司组建了现在的中国网络蔬菜市场,把传统农业与大数据结合起来,将本地优质的物产资源放到网上,再联系沿海城市商家,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将当地百姓和外面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我是学音乐的,北漂了十几年,每次回到家,看到家里面优质西红柿、马铃薯因为卖不出去最后却只能烂在土里面,而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对于优质蔬菜的需求却是供不应求,于是就决定‘弃乐从商’了。”刘德富告诉记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基地名称、品名、育苗时间、种植时间、采摘周期、蔬菜实时价格……”记者在办公大厅里面看到,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各类数据,对于某个产品的各项数据都很精确。

  据刘德富介绍,他们在六盘水市的钟山区、水城等区县的许多乡镇都有蔬菜种植基地,每个基地的蔬菜都不同,都是根据当地的海拔、气温、湿度等进行详细调查统计后,再决定在该地区种植哪类蔬菜,而且会派工作人员对蔬菜的生长进行实时检测,实时更新数据。

  “这样就可以形成蔬菜生长的实时数据,第一是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保证,让百姓从不知种什么到知道种什么,第二就是产品上线并到达消费者手中后,还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对蔬菜的产地、质量、生产等进行溯源,这也是对消费者负责,同时也可以很快打开市场。”刘德富说,“这样还可以保证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因为派出的专业人员会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得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而对外联系市场,保证产品能够销售出去,最终受益的就是老百姓。

  说到创业的初衷,刘德富反复强调着带领百姓致富的重要性。“自己富了不算富,看着因为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父母和孩子,自己心里面总会感到一丝落寞,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家富起来。”刘德富说,“回家创业的最大初衷也是最大私心就是因为自己的家乡正在遭受贫困。

  “我们现在整个网络蔬菜市场从2015年7月份上市至今,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已经初步形成近30个产业链,带动的就业人员惠及蔬菜种植的乡镇的农民、蔬菜的生产加工人员、平台的工作人员等,最终的产值估计在200亿以上。”刘德富告诉记者,现在对于当地扶贫从原来的输血式变成了造血式。

  刘德富的扶贫经从给钱变成了给技术、给产业,正应了那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农旅结合实现精准扶贫

  滇黔锁钥,这个在古代重要的军事咽喉地带,现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了四海宾朋。通过农旅结合,逐步探索出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科学治贫、精准脱贫的改革机制,使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我们家一共入股了6亩地,每亩地每年有700元的分红,自己再在这里打工,每个月有1800的收入”,当地人卢米熟告诉记者。在盘县哒啦仙谷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内,像卢米熟这样通过把土地入股,再到示范区内打工的百姓很多,整个园区涉及贫困人口达到了13900人,使得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3500元上升到了12000元。

  据了解,盘县哒啦仙谷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涉及12800户,园区规划面积117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位于盘县岩角村,现在已经培育出入园企业1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6家、种植大户32户、农家乐48家、乡村客栈22家。2015年的旅游收入达到了1.41亿元。

  “现在在村里的酒店打工,既可以陪孩子,又可以照顾老人,家门口上班,我们都愿意留在村里面,和丈夫两人每年可以赚十来万,这在原来是不敢想象的。”卢米熟说。现在,岩角村有三十几个像她一样在酒店打工的,村子里面还有许多农户自己开的私人客栈,收入较原来翻了好几番。

  “通过这种农旅结合的方式,使得农民既可以作为股东分红,又可以在当地就业,既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同时又能够使得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可以带动整个县的经济发展,这可谓是一举多得。”六盘水市扶贫办副局长胡雍贤说。

  据胡雍贤介绍,这样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在逐步推广,六盘水市将通过各种扶贫开发的方式,到2018年底使得贫困人口的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元。

  相关新闻

  “数据”脱贫与加大宣传力度

  “这次来贵州体会很深,听到农户们将土地资源和特有的物产资源变成资本,能够看出,贵州农民是真脱贫了。”中国台湾网宣玲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宣玲玲告诉记者,通过深入走访贵州毕节、六盘水等地,发现贵州的脱贫是自上而下的,从顶层设计,到决策执行,都是实实在在的为贫困百姓考虑。领导希望脱贫,百姓也期望脱贫,将贵州的特色资源与现代的技术结合,贵州百姓全部脱贫指日可待。

  “但与台湾比较,台湾更多的利用了数据平台来发展旅游和农业,贵州在这一块我觉得应该加强,在一部分能够看到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进行扶贫的,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这样实行。”宣玲玲告诉记者,同时也提了建议,贵州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不仅仅是贵州扶贫这一块,因为外面对于贵州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贵州应该通过宣传现在的成绩来改变这种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