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冰冷石山”火热产业 生态修复产业致富

09.06.2014  17:15

  农技人员(右一)为村民讲解火龙果种植技巧。 本报记者 芦晓娟 摄

    这是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站在北盘江岸边的山顶上俯瞰关岭自治县板贵乡峡谷村,满眼皆是石头。同行的县农业局干部给记者讲了一个令人伤心的笑话:当地一个村民种了一块地,转个身却不见了,原来那块地被他脱下的草帽盖住了。

    但是,当记者走进山腰的峡谷村,石缝中的花椒树被一坨坨花椒压弯了腰,满坡的火龙果园为石山披上了绿装,拳头大小的火龙果上蔫败的花还未掉下,已满载果农致富的希望,冰冷的石山上已兴起火红的产业!

    生态修复

    关岭是我省石漠化治理的主战场,其中板贵乡最具代表性,地形陡峭、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为充分利用低热河谷地区高温高热、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资源,关岭自治县积极采取生物措施辅以工程措施开展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示范。特别是以火龙果、花椒为主的绿色产业极大地推动了该县石漠化治理进程。

    2008年以来,关岭将该产业作为创建绿色经济强县和推进石漠化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设火龙果生产基地7200亩,亩产值1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全县种植花椒2.5万亩,总产值4000万元以上。火龙果及花椒产已逐渐成为石漠化山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峡谷村村民任世超家6年前种的3亩火龙果,每年纯收入7万元,已买起了小车。乡干部廖楷带头流转土地示范种植9亩,年收入近20万元。

    产业致富

    我省去年实施“5个100工程”后,该县在板贵、上关、花江等3个乡镇的11个村规划了2.35万亩的农业示范园区,以效益较高的火龙果为主导产业。

    记者看到,园区的机耕道基本硬化,密密麻麻的水泥桩撑起一片片绿色的火龙果园。为了推动园区建设,该县通过农口联席会议制度最大限度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发改、财政、扶贫、农机、气象、交通、移民等部门资金支持园区,使园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县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作为贷款贴息资金。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6237万元。

    31岁的邓彬原是一名中专毕业生,父母希望他离开贫困的家乡在城市谋得一份体面的职业。他到处打工,9年间,从贵阳到过珠海等地,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

    他说全家的5亩地,种包谷每年只收成2000斤。听说家乡的火龙果产业兴起后,他去年回乡,通过培训和给大户打工,基本掌握了种植、剪枝、施肥、积水等火龙果的相关种植技巧。今年,他每亩获得补助3000元,自己出力,基本不用再花钱。

    任发芬家的新房门前就是廖楷的果园。“去年,廖家卖果一上午就收入1万多块。”以前,她家怕有果难卖不敢种,只是帮助廖楷家打工。但看到火龙果还未成熟,就有很多人上门订购,激发了她的创业热情,今年,她家种了11亩。她说,种火龙果比种包谷投入的人力、物力还少些,但收成却多几十倍。

    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王小仲告诉记者,目前,当地已成立丹辉合作社等4家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引进了浙江美丰库岸公司等10家企业到此投资,关岭火龙果今年将发展到2万亩。县志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以火龙果为主导产业,主营种植、养殖业务,基本实现“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模式。

    土地增值

    火龙果产业让这里零碎的土地价值猛增。县农业局职工邓荣斌去年打算在打邦河边的上关镇乐安村租村民韦元江等4户的50亩地种火龙果,土地流转价格谈好的200元。虽然当地村民多以打鱼为生,但村里正用“一事一议”硬化进村路,几家农户反悔了。如今,该村的亩地租金达800元,峡谷村的则达1200元,且适宜种植火龙果的地基本有主了。

    产业的兴起激发了广大农民的自信。“只要自家能创业有稳定收入,农民并不比城里人低下。”邓彬说,该村已有30多户种植了火龙果,他的兄弟邓登红已打算从深圳的一服装厂辞工回乡种火龙果。他说,兴建园区后,村里的串户路全部硬化,门前绿树红花,以前的土墙房、石头房全部变成了新楼房,一点不比城里差。

    去年8月,贵阳客商钱兴安、王涛流转田坝、太平、坡蝉等3个村600多户的1000亩地,建起贵州绿色未来火龙果示范园。每天请120人做工,每人每天70元工资,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村支书赵专说,园区给村民带来的还不止就业增收。1000亩果园建起后,国家提前改善该村的基础设施,6公里进村公路将于9月硬化完,从董菁水库提灌饮水解决村民饮水难;经培训后,公司将从工作表现好的村民中选出20名中层管理人员,成为领取工资的职业农民。本报记者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