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治水新实验:臭水变清流,城市变“海绵”

25.03.2015  01:19

央广网常德3月24日消息(记者张克清 蒋琦 奴孜古丽 姜文婧)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一边“喊渴”、一边内涝的现象,水文气象专家指出,城市快速发展中,原本可以渗透雨水的绿地、沟渠都变成了硬化的地面,导致强降水时全靠管网排水,容易内涝;而雨水过后城市又严重缺水。

如何让城市水多时吸水、缺水时放出水来?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铁骑率领采访团走进位于沅水流域的常德市,在这里,一场敢为人先的治水实验正在展开:将城市河流、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水资源综合治理思路,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重回温润柔软。

以前只要一下雨,就有内涝。以前我们这里是臭水沟,污水浓度高的时候,鱼就死成一片,周边的房子都卖不出去,臭烘烘的没有人愿意住。”站在常德江北城区中心位置的船码头边,常德市公共事业局副局长李远国回忆,以前每逢下雨老城区便积水成灾;大量生活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就直排穿紫河。

记者采访常德住建局副局长黄金陵

一条穿紫河,如腰带环抱常德城,连通柳叶湖,下游入沅江。多水的美丽常德,素有“桃花源”的美誉。但多年以来,“”成了城市管理者的心头之患。常德住建局副局长黄金陵说:“我们用了中国最先进的技术,让机器人下到城市地下管网拍照,结果发现地下管网都是混的。地下管网是一个网状,一个点混接了,就都混了。还有很多管是50、60、70年代的,坏的坏,塌的塌。

黄金陵介绍,实际上,在我国城市建筑设计里,只有给排水系统,没有雨水收集系统,这是早期从苏联引进的设计规范中缺失的一个东西。那么,现在的难题要怎么解决?

为了治水,常德市政府、住建局等部门多次组织专家研究。2004年,专门研究水资源管理的德裔华人彭赤焰回到家乡常德,臭气熏天的穿紫河引起了他的兴趣。现在,他站在清澈的穿紫河边,用一个形象的比方向记者介绍了“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就好像你拿一个碗倒水,以前,我们的排水系统就是一个单纯的排水,下完雨,水就走了。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在碗上放一个海绵然后再倒水,这就会出现什么呢?细水长流。水会被净化之后再缓慢地流到河道里,洪峰减少了,降水之后很长时间城市里面依然有水,微气候得到改善,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的。

海绵城市”的设想改变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绿地广场、绿色房顶、人工沟渠,抓住雨水,让其下渗、滞留;用河边的生态滤池,过滤雨污水,净化水体。收集、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补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