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八城市对口帮扶贵州 互访交流共谋跨越

27.02.2015  11:04

  2014年对口帮扶贵州工作恳谈会现场

  2014年,贵州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6.4%;减少贫困人口170万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面貌日益改观。

  这些变化源于贵州自身凝聚的内力,也得益于外界的动力。

  沿海发达城市对口帮扶贵州,助推了贵州的跨越发展。2013年,在原来宁波、青岛、大连、深圳对口帮扶贵州的基础上,新增上海、杭州、苏州、广州帮扶贵州,实现了“一对一”帮扶全覆盖。帮扶城市与受帮城市广泛开展产业合作、教育培育、人才交流、经济贸易合作等,让贵州不断焕发新活力。

   互访交流共谋跨越

  帮扶措施扎实有力

  2013年,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启动,贵州迎来发展新机遇。8个对口帮扶城市分别帮扶贵州除贵阳市外的8个市州,掀开贵州发展新篇章。

  2014年3月2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开“对口帮扶贵州工作恳谈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及8个对口帮扶城市负责人参加。会上,8个对口帮扶城市与我省交流协商,就进一步深化对口帮扶工作达成广泛共识。这次高层次恳谈会为对口帮扶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3月20日至22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率党政代表团赴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两市考察学习,并与广东省签署了《广东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深化合作框架协议》。

  3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等率江苏省代表团在贵州省铜仁市和遵义市考察指导。

  为落实会议达成的共识,帮扶双方均加大工作力度,出台了有力的帮扶举措。

  上海市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的基本方针,以及“中央要求、遵义需求、上海所能”的原则,不断加大帮扶工作力度。

  大连市按照“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从两地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口帮扶与合作,推动帮扶工作从无偿援助向产业和项目合作转变。

  苏州市大力支持铜仁在苏州举行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产业合作,提高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能力。

  杭州市搭建、完善对口帮扶“五大平台”,即产业招商平台、旅游推介平台、农产品展销平台、文化会展交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招商推介、旅游合作、文化和会展交流、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拓展等活动。

  宁波市进一步集中资金、集中项目,推进交流、推进合作,全面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干部人才交流培训、社会公共服务提升”等“五大对口帮扶计划”。

  青岛市争取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协作重庆和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鲁政字【2014】105号),将青岛对口帮扶贵州工作拓展到山东全省范围。

  广州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对口帮扶工作首位,重点选择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事业项目,着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深圳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口帮扶毕节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除市级财政统筹安排的帮扶资金以外,要求各区结合实际,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结对县区扶贫开发。

  通过8个帮扶城市的有力举措,促使对口帮扶工作取得新进展,形成了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对口帮扶工作新格局。

   投入帮扶资金3.7亿

  引进项目投资48.1亿

  2014年,8个帮扶城市共向贵州省投入各种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累计37183.26万元,其中,8个帮扶城市市、区两级政府提供财政援助资金32179万元,占总额的90.3%;8个帮扶城市社会各界捐赠资金3465.87万元,占总额的9.7 %。这些资金和物资与贵州省受帮扶市(州)其他资金捆绑整合,实施各类帮扶项目。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文化、卫生、人才交流、科技培训等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平坝县天龙镇芦车坝村,村民们充分享受到青岛对开帮扶项目带来的实惠。“青岛帮扶我们已有10多年。投资建水库、修砖井,解决了300亩蔬菜的灌溉问题;修建了蔬菜交易市场,现在家家户户都种蔬菜,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青岛帮扶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家家户户购买了小货车、小轿车。”该村一负责人说。

  去年,8个帮扶城市将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作为帮扶重点,投入1459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农村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受益农户达15万多户。

  近年来,对口帮扶城市紧紧围绕贵州“核桃、生态畜牧、中药材、蔬菜、茶叶、精品水果、马铃薯、油茶、乡村旅游、特色养殖”十大扶贫特色产业,投入3440万元用于支持受帮扶地区产业开发,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了贫困农民增收渠道。

  自开展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以来,帮扶城市发挥各自所长,与帮扶县市广泛开展经济协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将省内丰富的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资源优势,与对口帮扶城市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开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涵盖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文卫、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互惠互利”帮扶格局逐步形成。

  双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8个帮扶城市与贵州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经济技术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协议。共达成经济合作协议项目116个,协议合作投资636.57亿元,其中已实施项目37个,实际投资48.11亿元,项目涵盖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文卫等诸多领域。

   园区共建互利双赢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以共建园区为平台,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帮扶城市通过援建、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等模式,联手加大园区合作共建力度,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上海市与遵义市开展了遵义·上海产业园和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遵义分区2个产业园区的共建工作。沪遵两地签订了《关于合作共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遵义分区协议书》,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签订了10亿元的《合作意向书》,搭建了招商引资平台。

  宁波市与黔西南州共建义龙新区宁波工业园,签订园区用地8300亩,意向签约企业6家,中国绿岛南南国际、中兴新能源电动汽车2家企业已入驻,签约资金52亿元。

  青岛市与安顺市共建“青岛—安顺产业发展园区”,由青岛华通公司筹措10亿元资金,在西秀产业园区内选址440亩地作起步区,完成了先期40亩综合体项目规划设计、勘察、招投标,并开工建设,主要承接青岛电子信息、休闲养生、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医疗器械等产业项目。

  深圳市与毕节市共建了“毕深直供电”园区,由国电贵州公司与深圳能源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织金电厂项目。

  此外,大连市与六盘水市拟定了《大连市六盘水市对口帮扶共建产业园区工作方案》;苏州市拟在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苏州铜仁产业园区,承接苏州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光伏、新材料开发利用和仓储物流等产业;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凯里经济开发区、杭州市萧山经济开发区与贵州洛贯经济开发区就共建产业园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广州市拟依托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开展农业园区共建,重点扶持落户的广州企业发展农业产业,着力把黔南州建设成为广州地区安全食品供应基地。

   探索合作共赢新型模式

  实现对口帮扶持续发展

  贵州与8个对口帮扶城市把互为目的地的旅游景点作为重要客源地市场,加强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市场营销,共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贵州利用赴外招商引资平台,借助2013年国内旅游交易会、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第三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和国际生态会议在贵阳举办之机,大力推介省内旅游资源和项目,催热乡村旅游。

  2014年11月7日,“追梦青岛 走进安顺”号空调旅游专列载着400名青岛市民抵达安顺。呼啸的列车将广大青岛市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安顺大地,为两地旅游合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这种共赢帮扶的方式,改变了‘帮扶与被帮扶’的关系,充分调动了两个城市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从而实现对口帮扶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叶韬认为,共建共赢,同频共振,这是贵州与帮扶城市合作的新常态。2015年,面对新常态,站在新起点,贵州将借助兄弟城市的力量,努力提炼内功,双方在人才、技术、教育等方面展开多方面的合作,让沿海发达城市的先进经验在贵州落地生根,力争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

  贵州将把东部的资本、企业家、市场营销和产业技术等优势和资源与贵州能矿、生物、旅游、劳动力等资源和特色产品、市场优势结合起来。

  双方将深化职教帮扶工作,从帮扶城市中选择实力较强的中职学校“一对一”对口帮扶拟重点建设的中职学校,做好选派职业学校校长互派挂职、师资培训、引进“双师型”支教教师、共建实训基地等帮扶工作。

  着力推进共建园区工作。帮扶城市动员本市1个以上产业园区与受帮扶地区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园区开展“一对一”结对合作,重点为受帮扶地区相关产业园区提供规划、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和动员本市企业赴受帮扶地区投资考察、对接合作,支持受帮扶地区主动承接本市转移产业,积极争取本市各类企业入驻受帮扶产业园区,支持引导本市企业参与受帮扶地区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建立企业生产基地和原材料采购基地。

  加强旅游扶贫合作。贵州与8个帮扶城市地的旅游资源特色迥异,各具风格,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大帮扶双方旅游市场拓展、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力度,每年定期在对方境内举办一次旅游推介活动,拉动互为目的地的旅游市场,共同培育8个帮扶城市和贵州8个受帮扶市(州)的精品旅游线路,联合组织对外推介和招商开发,实现双方旅游黄金线路的双赢。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的大力支持下,有了兄弟城市的鼎力相助,贵州就有了坚强的翅膀。山海携手,央地互动,我们一定共创辉煌,同奔小康!

   上海—遵义:合作共建“遵义·上海产业园

  2014年,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沪遵双方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的原则,安排项目资金54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共28个,重点帮扶遵义市武陵山、乌蒙山两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9个县。

  沪遵双方围绕园区共建、产业对接、人才交流,签订了对口帮扶与合作交流的框架协议。主要有:“遵义智城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共建产业园协议;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总公司在遵义市国家级开发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遵义分区”。

  合作共建遵义·上海产业园。完善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全力打造高科技产业园、台湾工业园、辣椒综合物流园、航天精工紧固件基地为主的“三园一基地。签订投资总额2亿元的对口支援和西部地区特色农副产品意向性协议。

  上海还派出首批10名援黔干部、3名医疗卫生、园区建设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到遵义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建设等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扶。2014年,上海市社会各界共向遵义市捐赠1865.6万元。

   宁波—黔西南:开通“空中支援航线”、签订一批投资合作协议

  紧紧围绕三年帮扶工作计划,有重点的选择好项目,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打造,提升项目辐射带动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去年共安排帮扶资金1350万元,重点帮助“1城2校”建设;安排帮扶资金1672万元,重点帮助山地农业产业园建设;安排帮扶资金1770万元,重点帮助建设3个民族特色示范村和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经济合作方面。黔西南州直相关部门、各县(市、新区)积极主动与宁波结对地区和部门有重点的对接和沟通,拓展交流合作渠道。去年开通了“空中支援航线”、与宁波市部分企业签订了一批投资合作协议、宁波市确定重点帮助黔西南州建设“黔西南州(宁波)工业园”和“兴仁县山地生态农业园”。

  在人才交流方面。两地高层领导进行互访,共商进一步加强帮扶合作的措施与计划和进行相关的考察调研。去年共签约帮扶资金5385万元,不含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资金69万元和5名宁波到黔西南州挂职干部带来资金231万元与各县(市、区)领导互访推动追加的463.9万元。

  在社会帮扶方面。宁波市开展了“阳光早餐·万人助学”社会公益活动。将62.8万元“阳光早餐”爱心捐款安排到黔西南州的10所学校,让4000余名山区孩子吃上了免费早餐。

   杭州—黔东南:帮扶项目37个,安排帮扶资金3200万元

  2014年是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的第二年,在2013年工作的坚实基础上,紧紧围绕“产业合作、教育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旅游合作、现代农业合作、文化合作、民生合作”七个方面,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2014年,杭州市安排对口帮扶项目37个,安排帮扶资金3200万元。截至11月底,2014年的37个帮扶项目,正在全力组织实施,其中锦屏县的6个对口帮扶项目已全部实施完成。

  2014年,两地交流往来日益密切,双方交流往来达50多次,其中市(州)级领导带队交流往来达6次。共有50多家杭州企业(客商)到黔东南州投资考察,黔东南州、县(市)组团到杭州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共签约项目20多个,签约资金达92亿元,与杭州地区近100家企业(客商)建立了联系。目前,杭州企业(客商)到黔东南州投资项目25个,投资总额约50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5亿元。康恩贝集团、浙江华东医药集团、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等知名企业,都和黔东南州签订了投资协议,开展投资兴业,办厂建基地。

  一年来,杭州积极帮助黔东南州搭建、完善对口帮扶“五大平台”(即产业招商平台、旅游推介平台、农产品展销平台、文化会展交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招商推介、旅游合作、文化和会展交流、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拓展等活动。

   苏州—铜仁:签约了7个项目,投资额7.4亿元

  经过苏州和铜仁两市凝聚共识、突出重点、加强对接、形成合力,苏州对口帮扶铜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探索共建产业园区。去年来,两市就在铜仁大龙开发区共同建设苏州产业园,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等工作进行了多次对接、互访。园区主要对接苏州现有产业重点发展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光伏、新材料开发利用和仓储利用等产业转移。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招商引资工作卓有成效。通过苏铜两地间的互访、考察。去年共举行了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10余次,共签约了7个项目,投资额7.4亿元。目前4个项目已经投产。

  帮扶农业产业化项目,助推农业发展。苏州市今年援助该市的农业产业化项目2个,帮扶资金400万元。同时,去年铜仁市还同期同场举办了铜仁苏州第二届农产品交易会与苏州市第十三届优质农产品交易会。

   深圳—毕节:引进华润集团投资百亿实施“黔电送深”项目

  深圳帮扶毕节市以来,高度重视对口帮扶毕节工作,投入财政帮扶资金4710万元,援助道路硬化、农房改造、改厕改圈、人畜饮水、劳务培训等项目59大项。其中,市级财政安排3300万元,区级财政在帮扶计划外安排1410万元。7个区(新区)结对帮扶毕节市7个乌蒙山片区县,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赴结对县区考察,细化帮扶工作。

  在产业帮扶方面,深圳通过搭平台,引龙头企业和建设重大项目三项措施进行深入帮扶。引进华润集团在毕节投资兴业,签订《深圳华润(毕节)循环经济产业园及“黔电送深”合作协议》。合作推进“黔电送深”大型煤电合作项目,计划在毕节市织金县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4×66万千瓦燃煤机组,预计1台66万千瓦机组于2015年10月份正式投产。

   青岛—安顺:投资合作项目31个,总投资约224.7亿元

  2014年以来,青岛市与安顺市进一步落实两地签订的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坚持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理念,突出重点,健全机制,推动园区共建、引企入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旅游合作等重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青岛投资合作项目31个,总投资约224.7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13个,计划投资72.6亿元;签订意向协议18个,意向投资152.1亿元。

  2013年以来在全市9个县(区)各选择1—2个村,每村投入60万元至120万元帮扶资金,实施“美丽乡村·四在农家”示范建设;投入1150万元援建安顺职中新校区建设和安顺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班班通”工程,扶持“中职教育(9+3)帮扶项目”等。目前,已实施了“美丽乡村”、“整村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人力资源培训等100多个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借助青岛市在农产品开发和销售方面的经验,搭建安顺农产品在青展示展销平台。组织安顺企业参展2014年青岛园艺博览会,展示推介安顺绿色食品。牛来香食品、明英茶业、春来茶业等分别与青岛利群、维客集团签订代理或购销协议。镇宁黔牛香与青岛中苑集团达成特色饮食生产经营合作协议,鼓励企业走出去助推企业发展壮大。7月,青岛市经信委商务考察团赴安顺举办“引企入安项目推介与对接会”系列活动,意向合作签约总金额15亿元。

   大连—六盘水:包装项目118个,其中重点项目70个

  六盘水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实效,不断推动对口帮扶工作向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多形式方向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加强全市招商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的设计包装,目前,全市包装设计项目118个,其中重点项目70个。

  深化县区对接。进一步深化县区“一对一”帮扶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六盘水市4个县区均赴大连对口帮扶区就园区共建、产业扶持、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人力资源开发等相关事宜进行交流磋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盘县拟定的盘县特色农业(茶叶)生产基地、盘县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盘县娘娘山园区特色水果深加工、盘县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建设、果酱果脯生产、中药材精深加工等6个项目,总投资达24亿,与大连的6家企业正积极的对接。此外,大连金玛集团和大连佛伦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表示,近期将到盘县开展合作考察。

   广州—黔南:引进项目32个,到位资金27.3亿元

  2014年,广州市年投入黔南州帮扶资金3200万元,帮扶项目22个。资金主要用于黔南州道路、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员培训、项目管理、“整村推进”等项目。其中:通组道路项目17个,校园基础设施项目2个,其他项目3个。覆盖17个乡(镇)、18个贫困村、22947人。

  2014年,黔南州州委组织部与广州市联合实施“青年人才交流计划”、“优才访学计划”。黔南州12个县(市)共派出56名人才到广州市挂职锻炼,其中党政干部46名,专业技术人才10名。

  据统计,近3年来,广州市企业到黔南州投资项目32个,总投资69亿元,到位资金27.3亿元。产业园区建设合作上,拟共建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86.71平方千米。

  广州市12市区与黔南州各县(市)结成帮扶对子。无偿投入帮扶资金1480.8万元;向贫困地区学校捐赠电脑、衣物、教学设备及书籍等,折资161.8万元;投入1480.8万元帮扶资金用于饮水工程、通组串户道路、生态移民、学校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及园区等项目建设等。彭锦斌 本报记者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