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铜仁”的多维解读

11.11.2014  21:32

  幸福是什么?

 

  “我的幸福是在工厂当蓝领,拿工资,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自来到铜仁市碧江经开区的“百丽鞋业”上班,杨丽脸上挂满笑容。

 

  在梵净山下的寨沙侗寨“曹妹山庄”老板娘曹恩旭眼里,幸福就是“吃‘空气罐头’,喝优质泉水,迎更多游客。

 

  对于德江县高家湾农业公园的张顺妮来说,幸福则是“当上了新型‘三金’农民,流转土地收租金,企业打工挣薪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

 

  幸福,不止这些。

 

  幸福是系统工程,幸福是综合指数。幸福,是撤地设市后新一届铜仁市委、市政府给铜仁人民的庄严承诺。从市委一届一次全会提出“建设美好幸福新铜仁”,到一届六次全会“建设人民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城市”,为民谋福祉的基调一直不变。

 

  行走铜仁,乡村美,产业兴,城崛起,民安康,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激扬旋律里,跳动着生动多彩的幸福音符。

 

  多维解读“幸福铜仁”,切实感受激情跨越。

 

  时空维度:从边缘到前沿,构建贵州向东开放桥头堡和武陵山区发展高地

 

  9月22日上午,玉屏田坪,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铜玉铁路第一标段江口隧道顺利贯通,成为该铁路第一个贯通的隧道。

 

  铜玉铁路是我省地方投资为主的第一条城际铁路,于去年底实质性开工,计划3年半建成通车。届时,铜仁将“牵手”从玉屏入黔的沪昆高铁,迎来“高铁时代”。

 

  历史上的铜仁,因水而兴,舟楫往返,商贾云集。但陆路兴起,水运阻隔后,铜仁逐步被边缘化。几年前,铜仁仅有过境玉屏的沪昆高速28公里,湘黔、渝怀两条过境铁路118公里,是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最为滞后的地区。

 

  如何走出边缘?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视角独特:“如果只从省内发展格局来看,无论如何都是边缘,难成重点;如果从全省开放的大局来看,铜仁无疑是向东开放的‘桥头堡’;如果从省际区域来看,铜仁地处重庆、长沙、贵阳三大城市的接合部,区位独特,潜力巨大。

 

  思路变,区位变。撤地设市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打通战略性通道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基础来抓,着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方面,铜大、杭瑞、思剑高速通车,另有安江、沿德、松铜等3条高速在建,届时将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方面,铜玉铁路有望向湖南张家界方向延伸,渝怀铁路将建复线,过境德江的昭黔铁路有望尽早实施。

 

  航空方面,总投资4.29亿元的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已完工,已开通至贵阳、广州、北京、长沙、深圳等航班。规划中的黔北机场将落户德江。

 

  水运方面,整治乌江航道,建设沿河、思南水运港口及沙沱、思林水电站过船设施工程,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直通长江黄金水道。

 

  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区域性机场、内河航运和县乡公路相匹配的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拉近了铜仁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铜仁,正从边缘走向前沿。

 

  这种“前沿”不仅仅是在区位上,更深刻反映在产业发展上。

 

  该市突出“”的思维,整合资源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在全市打造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高新区,边远山区变成了投资热土。

 

  “黔东门户”大龙开发区,厂房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产业风生水起。三年前,湘企中伟集团抢滩大龙,总投资3.2亿元建设玻璃制品项目,目前年产达10万吨,产品供不应求。董事长邓正明对选择投资大龙信心满满,“政策环境优,区位优势强,发展前景好,市场需求大。”据悉,大龙开发区已聚集规模以上企业56家,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产业。

 

  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行政区划的界限模糊了,区域经济功能凸显了。大龙开发区还和相邻的湖南新晃自治县共建武陵山大(龙)新(晃)经济协作示范园,通过资源共享、交通共用、市场共建,加强跨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铜仁在武陵山区异军突起。上半年,该市GDP增速达14.4%,居武陵山区6市州首位。从总量看,继超过湖南湘西后,首次超过湖北恩施,居武陵山区第二。

 

  这一现象引起周边地区的高度关注。一时间,兄弟市州纷纷来访取经。去年底到今年初,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等湖南党政高层相继走访铜仁大龙,求解铜仁崛起密码,深化省际经济协作。

 

  “当好全省的开放前沿,在开放中实现铜仁的区位价值。”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表示,将紧扣全省主基调、主战略,深入实施“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战略,推进“两区一走廊”产业布局,让铜仁在武陵山区崛起。

 

  发展维度: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发展环保两不误,一个生态铜仁崛起于武陵

 

  山美,水美,到过铜仁的人,无不大加赞叹。铜仁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生态优势是最大的优势,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产业升级、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在去年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发表了主题为“心灵环保、世界和谐”的讲话,其“心态决定生态,心境牵动环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同舟共济,而非同舟共‘挤’”的理念在铜仁深入人心。

 

  生态底线怎么守?把以梵净山为龙头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放在市级战略层面进行统筹,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梵净山,启动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程,并作为贵州生产“空气罐头”的首选地向外推送;实行最彻底的措施保护锦江水,63个排污口有效管控,碧水锦江成为城市名片和城市骄傲。

 

  如何谋发展?

 

  夜色渐浓,梵净山下,寨沙侗寨人流涌动,篝火闪耀,侗歌飘荡。“曹妹山庄”老板娘曹恩旭心情舒朗,这几个月,“平时像周末,周末像小长假”已成为梵净山旅游常态。

 

  寨沙原很闭塞,村民们以农耕为生,生活艰辛。前几年,由于旅游项目建设,在政府支持下,新建了美丽的侗寨。在外打工的曹恩旭回家开办起了农家乐,丈夫也进入索道公司上班。“去年毛收入10来万元。”曹恩旭快人快语。

 

  村民组长夏德发说,寨沙已有30来户办起农家乐,去年户均毛收入8万元左右。侗寨常住人口64户,如今几乎家家都靠旅游吃饭,有的办农家乐,有的经营小超市,有的围绕旅游从事特色种植养殖,还有的在景区打工。

 

  一方面,该市把发展旅游作为“保生态”的最佳之选和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有效手段,着力构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以梵净山为龙头,把12个重点旅游景区串成有机衔接,形成集聚效应。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铜仁旅游呈井喷之势,共接待游客171.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7%、50.8%。

 

  另一方面,该市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开放创新,把生态资源优势形成竞争优势。

 

  ——农夫山泉来了,铜仁优质水资源与国内优秀企业实现“优优对接”。目前一期工程达产,可实现年产33万吨(6亿瓶)天然饮用水,年产值约5亿元,利税约1.1亿元。该公司另投资5亿元在梵净山下建厂,将建4条年产15万吨的山泉饮用水生产线。

 

  ——引进大龙煤电锰一体化、总投资500亿元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探索推广地源热泵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大企业进园区、小企业进标准厂房,集中处理工业废气、废渣、废水,全市工业园区共建成污水处理厂8个,日处理污水9.2万吨,在建污水处理厂8个,设计规模为11.6万吨;如期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目标。

 

  坚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绿水青山的“底色”下,铜仁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城乡维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农业地区迈向城市时代

 

  白墙、青瓦、深红色的雕花木门窗,一排排土家民居错落有致,引人注目。这是记者在326国道旁的沿河自治县沙子镇岩门村看到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铜仁,这样的农村集中建房点如珍珠般点缀山区。铜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多数农村群众生活在大山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铜仁推行农村集中建房,将散户、自然村寨向中心地点集中。

 

  搬出大山,土地怎么办?生计怎么办?

 

  有的群众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发展空心李产业;有的则就地创业,村民李文经营“石材加工店”,李福芝的“黎家坳便民超市”占了先机,杨秀友则做起了地板砖生意。

 

  农村集中建房是铜仁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创新之举。通过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和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开展集中建房,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山区特色城镇化。

 

  建设“美丽乡村”,是铜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环节。

 

  该市最近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决定》,其中提出,创新城镇发展格局,建成中心城区、县城、示范小城镇、“美丽乡村”四级城镇体系。

 

  该市的思路是,着力构建“城市组团、功能分区”的空间布局体系,“老城提升、新区提速、县有新区、镇有新街、村有新寨”的城乡建设体系,“产业发达、生态环保、文化彰显、宜居宜游”的城市竞争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铜仁,这个传统农业地区,正阔步迈向“城市时代”。该市围绕建设120万人口的“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按照“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同城联动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城市功能“三年大会战”,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城镇化,不止是造城,而是人的城镇化。

 

  城市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每个人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该市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让近者悦,远者来。

 

  城镇化,人从哪里来?

 

  该市按照产城互动的模式发展12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本地人口加速进城,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并着力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到“”的转变。

 

  在碧江经开区百丽鞋业,杨丽和近2000名工友住在企业宿舍,吃在企业食堂,工资计件结算,多劳多得,厂内还有活动场所,生活惬意。目前,碧江经开区吸纳1.58万人就业。

 

  农民向市民化转型,不仅仅是进城。

 

  该市把城市生活品质向农村的延伸,让乡村具备城市功能。突出镇有新街,打造“黔东美镇”;突出村有新寨,按“六通八有”的村寨功能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并运用“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模式,建设了25个省级农业园区,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在德江堰塘乡高家湾城市农业公园,像张顺妮一样领着“三金”过上幸福生活的村民有217户,占全村的90%。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村里新建的民族风情街初具雏形,180户生态移民户将生活在农村中的“城市”。

 

  人的城镇化,催生了“轮子经济”。在农村,“骑着摩托去种田”成了新型农民的时尚。在景区,自驾游成为旅游的生力军。在城市,汽车城正在兴起,驾驶培训基地、交通学校应运而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贸物流产业在铜仁蓬勃兴起,笑哈哈国际商贸物流城、西南国际商贸城、现代商贸物流园、义乌小商品市场、武陵山中药材大市场等各类市场纷纷入驻,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心维度: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百姓幸福指数

 

  “党员身份亮一亮、党的精神学一学、惠民政策讲一讲、产业发展带一带、群众困难帮一帮、矛盾纠纷劝一劝、群众意见听一听、个人不足找一找、履职践诺评一评、名利好处让一让”。近来,“十个一”工作法在铜仁市广泛推行,赢得群众点赞。

 

  由全国劳模、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党总支书记杨再炼总结出“十个一”工作法,是铜仁市“民心党建”工程涌现出的好做法。

 

  去年以来,铜仁市实施以“扎根基层贴近民心、建强堡垒凝聚民心、同步小康永固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民心党建”工程,在2895个村(社区)建立“干群连心室”,选派12825名干部进驻,实现全覆盖,把办公室“”到田间地头,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广大驻村干部建立“民情档案”,手绘“民情地图”,争做“雷锋包”干部,共走访群众129.6万人次,共解决难题实事5万余件,谋划致富思路12万余条,协调项目6347个,协调解决资金2.7亿元。

 

  “民心党建”工程正成为一张闪亮品牌,在铜仁深入实施。该市用好干群连心室,推广手绘民情地图,深化“支部联建”,夯实“细胞工程”,完善扎根基层的挂帮机制;实行“五级预警”,深化“支部联建”,推行“杨再炼工作法”,完善建强堡垒的服务机制;建立“民情大数据”,创建实训基地,推进“产业党建”,完善同步小康的发展机制;此外还建立巩固成果的长效机制。

 

  同时,大力开展“三个开刀”,在党政机关向“不找熟人办不成事”开刀,在司法执法系统向“有理有据得不到公正结果”开刀,在乡村两级向“没有关系得不到公平对待”开刀,掀起了一场作风革命。近日,该市通过媒体实名通报了12起“三个开刀”专项整治行动典型案例。

 

  一手抓作风,一手引人才。去年铜仁共引进科技、金融副县长26人,园区管委会、学校、医院负责人以及企业、金融高管13人。2012年以来共引进19名博士来铜挂职。启动实施“雁归工程”,计划到2017年新增返铜创业就业的各类人才3000人以上,为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蓄积不竭动力。

 

  如今的铜仁,干部思维在转变。树立聚的思维,聚集发展要素,实现变小为大、变弱为强,变“盆景”为“风景”。

 

  作风在转变。大力倡导“八争”精神,上半年,全市共争取政策20项,争取项目257个,争取资金151.78亿元,争树典型和经验35个,争取各类人才316名,争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26个,争取融资215.4亿元,争取改革试点26个。

 

  干劲在增强。各区县形成了“互看互比、互促互学”的浓厚氛围,相互比投资实物量、标准厂房、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新修道路长度等,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倾力打造“幸福铜仁”,更多精彩仍在继续。(万群 刘超凡 成嘉廷 李中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