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治理“红包”问题保持高压态势

30.03.2016  23:00

人民网广州3月30日电(记者邓圩)广东治理党员干部收送“红包”保持高压态势,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形成党员干部主动拒收或上缴“红包”良好氛围。2015年,全省查处违规收送“红包”礼金558人,有5820名党员干部主动拒收或上缴“红包”礼金9058.3万元。

严查,建立直查快办机制

据了解,广东省纪委整合南粤清风网、作风举报网、作风暗访平台、效能投诉网、网上办事大厅监督资源,重点围绕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重要节日、婚丧喜庆事宜加强监督,集中受理处置问题线索。建立省市县三级暗访机制,2015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基层党员干部“吃、拿、卡、要”等作风问题拍摄专题暗访片308期,处理1255人。

建立直查快办机制,对顶风违纪收送“红包”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2013年至2015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收送“红包”问题724件,处分743人。

同时深挖问题线索,实行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线索处置和执纪审查情况制度。2015年,市县两级纪委共集中报告线索处置1902条、报告立案和处分625件,上级纪委通过审核,纠正问题162个。

对于“红包”问题治理不力一律实施“一案双查”,严肃追究有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2014年至2015年,因下属违规收送“红包”问题,已有30名领导干部被追究领导责任。

凡涉及违规收送“红包”问题,一律从严处理。去年查处原乐昌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李维员收送“红包”礼金、买官卖官腐败案,广东省纪委顺着“红包”线索深挖出市四套班子成员27人,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乡科级干部45人,全部移送司法机关或者受到党政纪处分。

严堵,重点防治公款送“红包

广东还建立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强化资金运行监督,管住关键环节和重点对象,努力堵住公款送“红包”漏洞。

首先是清除小金库。广东省财政厅去年建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实时在线联网监督。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将省级专项资金从219项压缩到50项。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组织检查各类资金114.36亿元,收缴违规资金5300多万元。

实施廉政风险防控。广东省预防腐败局制定《省重大工程建设廉情预警评估实施办法》、《省重大工程建设廉洁风险第三方抽查评估暂行办法》等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重大工程项目廉洁风险同步预防。

同时,针对基层领导干部收送“红包”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广东省审计厅实施异地同步审计,重点推进22个县级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异地同步审计,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对81名省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督促整改并处理了一批违规设立“小金库”、挪用专项资金问题,着力强化对基层党政“一把手”使用公款行为的监督。去年以来,根据审计移送问题线索,广东省纪委已查处并追究5名地厅级干部领导责任。

针对领导干部收送“红包”等违纪行为集中发生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为解决党员干部监督的薄弱环节,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工作。聚焦社交圈、生活圈和休闲圈,盯住重要时段、重要场所、重点对象,制定重点监督清单。目前全省建立试点单位147个,其中省级试点单位9个,市级试点单位107个,县级试点单位31个。

立足于增强党员干部自身“免疫力”, 广东省还采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醒,敦促党员干部抵制收送“红包”行为,对确实拒收不了的“红包”及时上缴廉政帐户。

广东省纪委强调,今后对收送“红包”行为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对管党治党不严、履行“两个责任”不力实行问责,做到正风反腐越来越严、纪律要求越来越严、执纪标准越来越严、干部监督越来越严、责任追究越来越严,进一步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