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江学者杨国荣教授应邀莅临我校为“阳明书院·鱼梁讲会”开讲

30.11.2015  12:58

 

11月27日晚,我校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仁文厅气氛热烈,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杨国荣教授应中心的邀请莅临讲学,做了题为“儒学的历史形态与未来发展:以仁与礼为视域”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是阳明中心于2014年经校党委会批复同意成立的阳明书院举办的“鱼梁讲会”的第一讲,旨在弘扬传统书院精神,探讨学术精义,传承文化道脉。讲会由阳明书院院长赵平略教授主持。

杨国荣教授作讲会学术报告

我校副校长焦艳教授出席了首场讲会,并致欢迎辞,对杨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杨教授作为中心的特聘研究员长期以来对中心科研与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焦艳副校长希望参加讲会的师生要虚心向学,多请教,多体悟,并全程参加了会讲和讨论。“仁文”者,以文会友也。参加讲会的还有我校近20位教授、博士和老师,以及知行国学社的同学们!

杨国荣教授认为儒学的原初形态表现为“”与“”的统一。“”首先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并与内在的精神世界相涉。在价值原则这一层面,“”以肯定人之为人的存在价值为基本内涵;内在的精神世界则往往取得人格、德性、境界等形态。相对于仁,“”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就社会规范来说,“”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社会体制“”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从“”与“”本身的关系看,二者之间更多地呈现相关性和互渗性,后者同时构成了儒学的原初取向。作为历史的产物,儒学本身经历了历史演化的过程,儒学的这种历史演化,同时伴随着其历史的分化,后者主要体现于“”与“”的分野。从儒学的发展看,如何在更高的历史层面回到“”和“”统一的儒学原初形态,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回归“”和“”的统一,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归,它的前提之一是“”和“”本身的具体化。以“”与“”为视域,自由人格与现实规范、个体领域与公共领域、和谐与正义相互统一,并赋予“”和“”的统一以新的时代意义。对儒学的以上理解,同时体现了广义的理性精神。

讲会现场

讲会”者,会讲也。讨论是讲会的第二主题,也是思想碰撞的阶段。周玲博士、孙德高博士、陆永胜博士及国学社的同学向杨教授提出了各自关心、关注的儒学问题,杨教授一一作了回应。

讲会开始之前,杨教授向焦艳副校长、中心研究人员介绍了目前儒学发展的概况及未来走向,特别是提出了其对贵州阳明学发展的思考与思路,以及阳明中心在贵阳阳明学发展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和具有的地位,鼓励中心以更积极的进取姿态参与地域文化的建构。这是一场更具践行性的“”讲会。

参加讲会老师合影

古有“濠梁”,今有“鱼梁”,鸢飞鱼跃,物我合一,天地一体,这是仁的境界,也是学之真精神。让我们期待“鱼梁讲会”第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