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凡:建设人民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城市

22.08.2014  11:16

  铜仁市委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武陵之都·仁义之城”。近日,记者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专访了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

 

  记者:铜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基于怎样的考虑?

 

  刘奇凡:党中央、国务院对城镇化发展十分重视,去年12月中央专门召开了城镇化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今年3月,国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今年4月,全省第二次城镇化推进大会召开,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作了重要讲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对全省到2020年城镇化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近年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铜仁市城镇化率以年均3个百分点递增,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32%提升到2013年的38%。但与全国全省相比,城镇化总体水平还不高,城乡统筹能力不强、城镇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仍非常突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铜仁市委决定以全会的形式对新型城镇化进行安排部署。可以说,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精神的需要,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未来城镇化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转方式、促调整、统筹城乡,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

 

  记者:如何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认识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

 

  刘奇凡:《决定》立足于铜仁城镇化的阶段特征和客观规律,明确了全市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定位、战略重点、主攻方向、推进机制和时间表、路线图,是全市抓好城市建设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要紧扣山水园林城市的“顶层设计”,深挖潜力、发挥优势、科学定位、大胆创新,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大力推广“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同城联动发展模式,找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尽快突破城镇格局。

 

  铜仁山水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目的就是将铜仁山水特色、园林功能和人文底蕴结合起来,实现人、山、水、文、城的和谐共融、良性互动。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就是山水城市、园林城区、绿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城镇形态,就是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城镇内涵,就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环境。彰显市民近山亲水、建设依山傍水、风貌显山露水的城市愿景。具体而言,要创新生态文化内涵,加快形成独具魅力的特色城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市,坚持办好“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大力弘扬“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精神。

 

  记者:这次全会还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的决定》,这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有何内在的联系?

 

  刘奇凡:去年以来,市委在全市农村普遍建立“干群连心室”,探索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创造了“杨再炼工作法”、“手绘民情地图”等一系列具有铜仁特色的工作方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拥护支持。市委总结提炼基层实践和各地经验,提出要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完善四项工作机制,推广十二条具体措施,目的是要号召和组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扣民心取向,用好工作载体,提高工作能力,为开放创新、先行先试、后发赶超提供坚强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总体上看,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干部队伍的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但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要求相比,不少干部思维方式不符合、素质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不熟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善用互联网、新媒体的问题相当突出。要建成让人民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山水园林城市,让铜仁从城市发展“起步期”向“提升期”顺利转型、加快转型,必须建设一支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会经营城市造福于民的干部队伍。这次市委全会专门作出关于深入实施“民心党建”工程的决定,将建成让人民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城市作为贴近民心、凝聚民心、永固民心的重要内容,将加快提升各级干部城市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创造城市财富、聚集城市人口、共建共管城市和营销铜仁的能力这“六个方面能力”作为核心要求,目的是要让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城市意识”,主动适应和融入“城市时代”发展,建设一支适应开放创新、先行先试、后发赶超的干部队伍,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武陵之都·仁义之城”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