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人文交流开放大平台 第八届东盟教育交流周综述

06.08.2015  20:46

  2008年以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连续举办八届。它已从当初的友谊小桥,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间的最大人文交流开放大平台,促进了双边在人才、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发展。

  2010年8月,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时任国务委员、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热切倡议中国与东盟积极落实“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努力实现2020年双边往来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

  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方“增设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加大投入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省视察指导工作,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寄予殷切期望,要求贵州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强同东盟的交流合作。

  这为继续办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加快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新跨越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到去年底,“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提前6年完成。8月3日,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共有1400人参会,5天内完成6个重大项目和7个主体项目,另有14个全年其他时段异地冠名项目将陆续实施。本届交流周呈现出提升层次、扩大规模、创新方式、丰富内涵、整合资源、拓展空间的重大变化。

  提升层次扩大规模——成员10+1变为“10+1+4”

  7届交流周,带来累累硕果:

  共举办了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学生夏令营等80项活动;参会学校共计1050所,参会人数4880人次;

  国内外学校及单位共签订务实性合作协议(备忘录)654项;

  从2010年到去年底,中国与东盟国家互派留学生达42.7万人,其中,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累计达30.1万人,中国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累计达12.6万人;

  借助交流周的平台,贵州高等教育扩大了对外开放,我省高校与东盟高校互派学生学习交流1000余人次;

  ……

  继往开来,更上层楼。

  8月3日,以“互学互鉴福祉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与以往相比,本届交流周的层次和规格提高了,规模也扩大了。

  据统计,本届交流周参会人数共有1400人,其中,外宾共计430余人。5天会议,将完成6个重大项目和7个主体项目,另有14个全年其他时段异地冠名项目将陆续实施。

  本届交流周成员由10+1变为“10+1+4”。在原有框架下增加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瑞士4个特邀伙伴国。

  据悉,交流周扩员,组委会首先是希望通过该平台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为中国和东盟十国的教育合作拓宽渠道,提供更多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其次,因为这4个国家各有特点,比如中国和韩国都是对方的留学生最大生源国,澳大利亚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联系最多的国家。

  创新方式扩展内涵——交流周变为“交流年

  本届交流周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商务部、共青团中央、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协办。

  同时,承办单位除了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外事办等相关厅局和贵州大学等省内高等院校这些“老面孔”外,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外交学院、天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也积极加入进来具体承办。

  本届交流周创新举办方式,采用项目自主申报办法,变被动为主动,由“几人搭台、大家唱戏”成为“大家搭台、大家唱戏”。此举充分调动国内其他省区及东盟各国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交流周的影响力,突出了交流周的品牌效应。

  此外,为了丰富交流周的内涵,提高会议成效,组委会和筹委会增加了项目推介与洽谈活动。

  本届交流周职教博览会,共有职教成果展、国际论坛、跨境办学国际研讨会、合作洽谈对话、人文之旅等6个子项目。参与的人数、参展的企业和展示的物品,规模都创历史新高。记者在现场看到,还增加了学生现场技能展示、嘉宾互动、留学生舞台展演、普通院校观摩等环节。

  此前,交流周让中国、东盟在语言教学、人力资源培训、青少年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为中国与东盟开展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届交流周,会议的内容与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农业经济与绿色转型发展”等成为热议的主题与关键词。

  整合资源拓展空间——既请进来又走出去

  8月5日,本届交流周在贵阳主会场进行的“6个重大项目”和“7个主体项目”基本结束。依依惜别时,很多外宾和国内其他省(市、区)的参会客人对主人说得最多、最热情的话语是,欢迎你们今后到我的家乡开会!

  为扩大交流周的影响力,突出其品牌效应,有效利用交流周平台宣传贵州,同时调动各方积极性,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授权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北京、广东、重庆、江苏、广西、云南等多地,举办14项“全年不同时段异地冠名”系列活动,在本届交流周开幕前,已经启动和举办了7项。

  交流周,实现了从“请进来”到既“请进又走出”的转变。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一强大的国际人文品牌,走出了山门、走出了国门,山海更加紧密相连:

  8月,中国京津冀-东盟跨境教育质量国际论坛在吉隆坡举行;

  9月,中国-东盟研究生创新论坛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10月,中国卓越联盟高校-东盟留学中介负责人圆桌会在重庆大学召开;

  11月,中国西部高校项目推介会-东盟国家专场在泰国清迈举行;

  ……

  此外,整合资源、拓展空间,不仅仅体现在会议举办地的有限扩张,还表现在组委会主动吸纳社会民众、企业、民间机构等更广泛和深入的参与,如设置了多场开放式活动,同意中介机构承办有关会议,等等。(陈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