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以内涵建设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意见

30.07.2016  02:36

  黔教职成发〔2016〕193号

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文件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9+3”计划成果,加快推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现就以内涵建设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实施教育“9+3”计划以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迅猛扩大,办学条件较大改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贵州中等职业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发展理念滞后、空间布局和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畅、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问题突出,难以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省进入了后发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重任、技能人才的紧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把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移到稳定规模和狠抓内涵建设上来,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内涵建设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各地、各校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精心安排,把内涵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坚持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一)调整空间布局
  
  各地要按照“一体两翼多节点”的总体要求和到2020年全省中职学校数要控制在140所左右的规划目标,坚持“重点扶持与自主发展相结合、职教园区建设与示范学校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中职学校的空间布局,不断扩大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继续保留办好的中职学校要确保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大类专业应控制在3个左右。不再继续保留进行学历教育的中职学校,可转变办学职能,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培训,为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供服务。
  
  (二)完成建设任务
  
  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教育“9+3”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尚未全面完成中职“百校大战”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学校,要采取有力举措加快建设步伐,抢时间,赶工期,抓紧完成校舍、运动场、环境工程等建设任务和相关扫尾工程,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校的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等基本条件达到国家标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分区合理、功能齐备、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校园。
  
  (三)完善设施设备
  
  各地、各学校要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完善校园相关附属设施和教学生活设施,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结合专业特点、教学需求和学生规模,采取财政投入、自筹经费、企业捐赠、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补充和更新实训教学仪器设备,推进学校的仪器设备配置和实训条件达到国家标准,为学生的教学实训环节提供足够的仪器设备。
  
  (四)深化校企合作
  
  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抓好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企业和学生签订用工合同,实现招生即招工的预就业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办学规章,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者委托职业学校开展用工人员在职培训,鼓励企业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学校和产业园区企业的厂房、教室、宿舍、设备、场地以及技术人才等软硬件资源共享。
  
  三、坚持以内涵建设引领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守底线、走新路、重扶贫、提质量、强服务、普‘十五’”的全省教育“十三五”工作目标任务,在巩固和拓展教育“9+3”计划成果的基础上,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穿中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升级版。
  
  (二)主要目标
  
  ──优化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按照做特、做专、做精的要求,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相对接的原则,科学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形成紧扣产业、结构合理、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中等职业学校总体布局和专业体系。
  
  ──提高质量。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全过程,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推动学校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聚焦扶贫。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脱贫致富直通车的作用,推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我省大扶贫战略,以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精准培训为抓手,实施职业教育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提高贫困家庭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服务发展。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及服务方向,努力办好适应需求、相互衔接、多元立交、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推行“引厂入校”、“引校进厂”、“前校后厂”、“厂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一)更新现代职教发展理念,科学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步小康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各地、各学校要认真理清发展思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服务发展的办学宗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自身实际,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特色和文化等方面,对本区域和本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定位,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育人功能
  
  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丰富德育内容,加强文化素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宽德育途径,将德育融入到教学、实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等环节,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道德讲堂、经典朗诵、歌舞表演等各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启动实施内涵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协调发展
  
  以若干示范项目的建设为载体,实施“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引导全省中职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内涵特色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改革和创新成果,全面提高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抓好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围绕“五个100工程”和“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六大战略性新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科学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优化调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形成适应需求、主题凸显、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优先支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点,提升专业发展内涵。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州)级、校级示范专业与专业群。搭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建立专业设置监测和动态调整机制。
  
  2.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立足行业发展趋势,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本,结合专业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用、培养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促进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更新和调整。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成长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课程体系,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专业认知、跟岗体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实践形式。强化省级和市(州)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基础公共课程在标准制定与实行、教材编写与选用、考试与考核相统一的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础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贯彻落实《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公办职业学校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专兼结合、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教师管理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强化职业理想、职业信念和职业意志,建立职业自觉、职业自信。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制度,放宽年龄、学历等有关条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从教。落实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积极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支持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兼职,加强校本培训和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开放实训基地等基地建设为基础,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力争建成一批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人员配备齐全、运行管理科学有效,集教学、科研、竞赛、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开放式的实训基地,使其成为服务学校、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培训中心、技能鉴定站和技术服务窗口,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有效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建设服务经济建设需要。
  
  5.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招生与招工方案,落实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校企双主体育人责任、校企双导师制度。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师聘任、管理与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弹性学制或学分制等。
  
  6.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在中职学生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培训机制,开发创业共享课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学校帮助创业、学生勇于创业的良好局面。探索实行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深化学生创业支持。加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重点扶持网络创业实践,推进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动开展技术技能创新,切实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7.提高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职业教育微课和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逐步实现所有专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8.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健全“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学校运行机制,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和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职业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职业学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积极探索职业学校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教科研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多方评价、反馈与改进的新机制,开展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积极探索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四)开展质量年度报告和教学诊断改进工作,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大力宣传和展示学校办学特色与成果,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与社会广泛沟通、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学校管理和全员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稳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部署与应用,加强状态数据在宏观管理、行政决策、院校治理、教学改革、年度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工作,建立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五)实施职教精准扶贫,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能力
  
  助推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是时代赋予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历史使命。中等职业教育要主动融入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以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精准培训“五个精准”为抓手,实施职教精准扶贫,为贵州大扶贫战略作出应有贡献。一是实施精准招生。强化政府统筹,加强宣传动员,对初高中毕业生进行有效甄别,引导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二是实施精准资助。在落实国家普惠政策基础上,实施省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对进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系统的贫困学生实施“两助三免”,免除教科书费、住宿费,补助扶贫专项助学金。三是实施精准培养。通过三年中等职业教育,把贫困家庭学生培养成徳技兼备、自强自立、阳光自信、人生出彩的技术技能人才,带动家庭脱贫致富。四是实施精准就业。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重点推荐等方式,实施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结合、学生与员工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职校毕业后能够顺利实现就业。五是实施精准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百校扶贫基地”作用,运用职业学校的师资、设备和教学优势,进村入户对贫困家庭开展精准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助推家庭脱贫。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
  
  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争取政府支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强内涵建设工作的经费投入,省将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工作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各地、各校要安排相应的配套建设经费,支撑和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发展。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情况的督促指导、跟踪分析和评价服务,及时总结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予以积极推广。建立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定期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把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督导的重要内容,切实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附件: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
  
 

 贵州省教育厅
  
  2016年7月28日

                                                        (责任编辑:gzsedu_y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