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取直走新路

03.05.2016  12:24
      今年4月,起于仁怀市茅台镇,止于赤水市区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建成通车。     喜讯传来,近160公里公路沿线顿时成为贵州最为“吸睛”的风景线,红色文化、丹霞幽瀑、国酒历史、航运风情等随着路的延伸一览无余。这条省地共建,以“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为定位的旅游公路,像项链串珍珠一样把沿线颇具禀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给游客的同时,带动“路、景、产”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体现了交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突破。未来,这条河谷旅游路将焕发出生态路、产业路等勃勃生机。     这不禁让人联想,“申遗”成功的荔波因“陆空并进、内优外快”的立体交通构架,迎来游客“井喷”增长,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发展质的飞跃。全省旅游因“通道效应”迅速升温,逐步打破门票经济束缚,开启全域旅游新时代,通过“快旅慢游”让绿水青山转化为百姓富有获得感的“金山银山”。     交通“天亮”了,受益的不仅是旅游。各级地方政府、干部群众、各行各业因路而谋、因路而兴、因路而动。行走在贵州大地上,无处不感受到大交通释放的大活力、大效应。     此时节,大方县城郊机器轰鸣,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发展的“实体”恒大城建设如火如荼,已然落户杭瑞高速公路遵毕段与黔大高速公路交汇的附近区域,正是看准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去年底县县通高速的实现,高速公路修通全省所有贫困县,吸引一大批实力企业落户贵州,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次第开花。大交通助推大扶贫的景象在乌蒙山、武陵山、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随处可见。老百姓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     因杭瑞、银百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去年底在湄潭县交汇,为茶旅一体化发展打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道,湄潭这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更显活力。     立体交通使山区城镇“孤岛”走向交通圈、经济圈的集群发展,黔中经济区、毕水兴特色经济带、黔北综合经济区和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发展恰似因交通而被激活的一池春水。     今年4月,我省继开通贵阳至普吉、大阪、台湾等国际、地区往返航班后,开通了贵阳直飞首尔航班,又增一条贵州与国际间要素流动的空中走廊。航班航线不断新开加密,是大交通促进大开放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以来,我省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支撑、县乡公路为脉络、通村公路为基础的四级公路网,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8万公里,使贵州具备了把“山珍”卖向全国的物流条件,极大撬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的快速推进,将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早品广东菜、午食酸汤鱼变成现实,从贵阳出发至北上广深实现朝发夕至。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秉持交通引领经济、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从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个交通领域共同发力开展一系列交通会战、攻坚行动,贵州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质增效。     交通兴、百业兴。“小省办大交通”的成功实践,让贵州将地理优势迅速变为区位优势,为区域间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良好条件。回眸“十二五”,我省交通建设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城镇繁荣相得益彰。各地原先单一渴盼的“经济大通道”,如今正逐步升格成为内涵丰富的“大通道经济”。     贵州人用弯道取直的智慧,在后发赶超的征程中,让大交通成为凸显大区位、引领大产业、助力大开放、促进大旅游、助推大扶贫、推动大物流、支撑大数据、激活大城镇、带动大投资、改善大民生等方方面面的强大“引擎”,正彰显出多维度的激活效应。     各级党委政府意识到,只有主动将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与交通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激发“交通+”效应,调结构、转方式,贵州才能在大交通助力下迈出一条新路、赶出一种速度、超越一种高度。     “未来五年任务十分艰巨繁重,我们将立足交通创一流、跳出交通谋发展,在织密交通网、做优结转点、提升服务力上下功夫。”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王秉清引发深思,“我们也期望各地干部群众携起手来,围绕‘交通天亮了我该怎么办’开启思路,以‘大交通+’为命题,着力提升通达性和延伸度,写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文章,激发活力促进大发展”。(刘力维 萧子静)        (详细报道见今日贵州日报8版)         一个大”激活“十个大 大交通释放大活力彰显大效应 本报记者 刘力维     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放眼贵州大地,一幅波澜壮阔的立体大交通网越织越密,高速公路县县通达、高速铁路风驰电掣、民航展翅飞出新高,水运会战砥砺前行……     随着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高铁时代来临、民航机场市州全覆盖等一系列交通巨变,曾经单一、匮乏的贵州交通运输正在立体化、快捷化、多元化。大交通不断释放大活力,彰显大效应。路通了,群众眼界广了、干部观念活了、经济发展快了。     从建成一条路带动一大片地区的崛起繁荣,交通建设一次次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一个大”激活“十个大”,贵州大交通先行一步,一一激活大区位、大产业、大开放、大旅游、大扶贫、大物流、大数据、大城镇、大投资、大民生。     弯道取直,是贵州人激发智慧补齐交通短板的捷径。举全省之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破了交通瓶颈的束缚,贵州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跑越快,“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也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十二五”期间,贵州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在过去的五年为全省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王秉清认为,我们不能仅仅就交通而建交通,要以贵州构建立体大交通为前提,思考“十三五”期间如何最大可能地发挥交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应和作用,使得交通与各行各业之间深度融合,助力贵州同步小康提速奋进。      大交通凸显大区位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贵州定位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大力支持贵州交通建设。通过“一张蓝图干到底”,贵州初步形成“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内捷外畅、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向东打通连接长三角的高速通道,向西建成通向东盟的国际高速大通道,向南通过高速通道融入珠三角,向北实现与古丝绸之路的高速连接。     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不断建成,一条条飞机航线的开通,有效将成渝、长株潭、黔中经济区等连在一起,贵州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凸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通道,缩短了中西部陆路交通的时空距离,为西部省份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地助推贵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交通引领大产业     目前,我省51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实现了同全省规划的5个1000亿元产业园区、10个200亿元产业园区、20个100亿元产业园区,以及70多个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有效连接。通航机场实现了9个市州全覆盖,“十三五”我省民航事业将构建“一枢纽十六支”机场新格局,贵州产业发展将借力交通环境大跨越展翅高飞。     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天然理想场所。随着交通运输瓶颈的突破,我省开始具备把土生土长的“山珍”运向全国乃至海外的物流条件,全省各地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正逢其时。     交通条件的提等升级,为我省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础,旅游资源因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通达、国省道的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的遍布而被大大激活。     以交通为引领,将有效促进全省各县域间产业结构布局优化,驱动产业、城镇、景区的高度融合发展,交相辉映。     大交通助力大开放     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为许多大企业、投资商到贵州投资兴业增添了信心,我省已引入微软、西门子、阿里巴巴、富士康、修正等一大批500强企业入驻。大交通将有力支撑“5个100工程”重要平台、“1+7”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和8大重大活动平台建设,推动我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     便捷通道四通八达,贵州茶叶香飘四溢。在贵州贵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春看来,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于贵茶出山至关重要。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茶叶除了销往北上广深等多个省市,还远销北美、欧洲、中东等40多个国家。酒香也怕巷子深,借助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贵州“五张名片”翻越大山被送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手中。打开山门连接内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盘活,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次第开花,贵州经济“任督二脉”再次被打通,迸发无限生机。      大交通促进大旅游     交通是旅游的命脉,随着立体化、全域化交通体系形成,特别是高铁开通,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州真正进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旅游”、“高速公路+旅游”效应凸显,如今我省所有的5A级和主要的3A、4A级以上景区可实现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系统。高铁高速沿线旅游资源被激活,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一批新景区、新产品、新路线,贵州旅游景区品质明显提升。同时,我省航线的日益增加,航班的逐渐加密,陆续开通了贵阳至普吉、贵阳至大阪、贵阳至台湾、贵阳至首尔等国际、地区往返航班,我省出入境旅游迎来发展良机。     大交通直接带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次等主要指标大幅上升。“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23.9%和27.0%的增长。大交通催生我省发展全域旅游,为“十三五”贵州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铺好通衢大道。      大交通助推大扶贫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高速公路、铁路“主动脉”和普通公路“毛细血管”的加快形成,极大地改善了我省贫困地区的交通结构。     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的实现,让我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700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72%,很多贫困地区一下子从经济的最边沿转为发展的最前沿,从地理的“边卡吊”变为区位的中轴线,让更多老百姓共享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交通的后发赶超为全省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十三五”时期,我省拟投入公路水路项目扶贫资金4000亿元以上,重点实施“骨干通道内通外联、农村公路通村畅乡、农村公路安全能力提升、‘交通+特色产业’扶贫、运输站场改造完善、水运基础条件改善、公路管养效能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提质”等八大工程。确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贫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县全部纳入交通扶贫脱贫规划,做到“一个也不能少”,确保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地区因交通而掉队。      大交通推动大物流     公路通,运输兴。随着我省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货物运输效率显著提升,物流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明显下降,物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物流企业6000余家,其中营业额1000万元规模以上的300余家;3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26家,其中5A级1家、4A级6家、3A级19家。全省共有货运经营业户16.52万户,营运货车25.12万辆,总吨位110.18万吨。全省完成货运量8.41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897.46亿吨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80%和30%左右。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降低了物流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货畅其流”变成现实,为加快我省工业强省战略实施和实体经济发展,加快“黔货出山”和“网货下乡”,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大交通支撑大数据     “十二五”时期,依托“云上贵州”平台的建设,“智能交通云”以优势聚资源,以应用带发展,率先成为贵州“7朵云”中的示范性典型代表和“排头兵”,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交通行业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目前,我省依托大交通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正在争取交通运输部数据库、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数据灾备中心、西南区域交通运输数据交换中心落户贵州,为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我省通过大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为大数据产业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产品研发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加强交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发布交通数据共享开发目录,云化了行业70%应用,实现一令通、一卡通、一号通和一键通,通过交通运输部交通云大数据科技示范工程开展西南片区交通行业数据共享交换应用,提高交通行业监管、路网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公众出行服务水平。      大交通激活大城镇     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的实现,高铁经济带的形成,把地理上“孤立”的城市连成城市群,形成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的同时,也形成了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缩短城市之间、城镇之间时空距离,推进贵州山地特色的串珠式、组团式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大交通将有效促进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从而深刻影响全省各县域间产业、城镇和各民族间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     一条便捷通道的意义大到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大到拉动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大到孵化出一个新兴产业。随着思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黔北小江南”湄潭旅游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城镇经济被激活。惠罗高速通车当天,罗甸县的果蔬农户们激动不已,今后借助这条便捷通道能把火龙果、早熟蔬菜等“罗甸货”快速运往更远的地区。      大交通带动大投资     “十二五”时期,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4431亿元,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仅高速公路投资就直接拉动GDP增长1.4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22万个,消耗钢材856万吨、水泥5078万吨,为贵州在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数据显示,近几年交通对GDP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增长速度较快。贵州能矿资源、产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丰厚,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修通,民航事业飞出新高,通江达海指日可待,越来越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我省外出招商也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山门打开,贵州的人流、资源、物品可以大踏步“走出去”,外面的客商、游人、资金可以快速涌进来。      大交通改善大民生     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为老百姓出行、要素流动提供了良好的运输条件。在打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主动脉”的同时,努力打通交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用通畅的“毛细血管”将“主动脉”的快捷性传递到城市和乡村,县城公交、村级客运、便民码头、渡口、“溜索改桥”等项目顺利推进,让老百姓共享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41个县市开通公交,开行公交县市总量增至85个,占全省96%;7个市(州)中心城市实现“一城一交”,六盘水完成中心城区公交整合。贵阳全面开展“公交都市”创建,遵义积极申报“公交都市”,有力促进公交优先发展。新增3928个行政村通客运,较“十一五”期末增长31%,全省行政村通客率达81%,50%以上的建制村有招呼站,农村群众候车难、乘车难的问题得到根本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