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返乡做切粉盖楼

22.02.2015  08:29

晒粉。

切粉。

广州日报讯 (记者曹菁 通讯员陈俭灵摄影报道)春节期间,拥有百年切粉制作传统的连州九陂镇持续着节日的忙碌,家家户户都晒起了粉皮。随着二广高速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北上连州古镇,搜寻杨屋切粉这类百年乡村美食,为当地带来了商机。

六道工序手工做粉

据介绍,选米、浸泡、水蒸、日晒、软化、刀切,经过六道严谨的工序,九陂镇杨屋切粉方能上“扎盒”捆装。

近年来,连州九陂镇杨屋产出的切粉驰名珠三角,不少潜心做切粉的家庭还因此盖起了新楼。据杨屋村老人介绍,杨屋人做切粉,清末已有之,历经百年,杨屋人至令保留着最传统的工艺——手工做切粉。小小一扎切粉,粉条粗细均匀,色白自然。连州切粉,论声誉“沙坊粉”早已驰名,人说,“沙坊粉”美味,贵在水靓。与“沙坊粉”的享誉相比,杨屋切粉略显低调。低调的杨屋粉百年来蒸、晒、切每个环节一丝不苟,蒸粉的铁锅、晒粉的竹匾、扎粉的木盒,诸具如旧。杨屋做粉有规矩,晴天粉出,雨天无粉,不走捷径就是要保持自然本色。

古法做粉用料地道

杨乃远一家做粉已传三代,据他介绍,像他一家,三人做粉,即便日夜加班加点,每日顶多也只能做一百斤成粉。用传统方式做出来的杨屋粉爽口弹牙,米香纯正,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供不上货是常有的事。“吃了乡下人的切粉后,城里人经常开车到这里来买粉。

杨屋粉费人工,价格却很厚道。杨屋粉须精挑头造米。杨乃远说,头造米较二造米更适宜做粉,二造米黏性大,做出的粉容易烂。目前头造米市价2.5元/斤,按八成成粉率,80斤粉的原料成本就需250元,市价5元/斤的杨屋粉80斤只有150元的收入。

不担心后继无人

杨屋做粉的人家有10多户,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壮年做粉。”杨乃远说。

尽管是这样,但杨乃远不担心杨屋切粉后继无人。“年轻人都想出去闯,走捷径,赚快钱,真正成功的没几个。倒是在家踏实做粉的,赚小钱却盖起了新房子。”杨叔说,像他家如今的两层新楼,切粉功不可没。在杨屋村,越是人到中年就越对切粉有感情,很多曾出去闯荡世界的青年人,到一定年纪就主动回乡与家人一块做切粉。“外面奔波劳累,收入很不稳定,还是回家创业好,学会切粉手艺,一辈子都不犯愁没生意。”一名返乡打工者感慨地说。

羊年拾“

打工仔返乡做切粉盖楼打工仔返乡做切粉盖楼打工仔返乡做切粉盖楼打工仔返乡做切粉盖楼打工仔返乡做切粉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