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村路先行 ——贵州“十二五”交通扶贫攻坚纪实

03.08.2015  11:10
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新风貌。 黔南州贵定县境内农村公路。 村民在现代高效农业种植园内工作。 以路兴产,烤烟种植规模扩大。     7月24日,贵州省遵义县的梁女士开着车,带朋友来到枫香镇花茂村,在蔬菜农业园区内观赏现代化蔬菜种植,去村民办的农家乐品尝农家菜,玩得十分高兴。   自今年6月16日习总书记来花茂村考察精准扶贫工作后,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但花茂村村支书王伟告诉记者,在此之前,村里开展的乡村旅游就已经非常火爆,今年1至5月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0万元。   “这一切,得益于我们近年来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要不然,我们的村名还将是以前的‘荒田村’。”王伟说。   花茂村的蜕变,是“十二五”以来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发力精准扶贫,借“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建设,以路兴产、以产促农民增收,走出一条高效扶贫之路。 精准规划 助力小康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漠化现象严重,不少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在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后,贵州省的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其中95%左右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5个县(区、市)内,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和贫困发生率都居于全国前列。   面对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严峻任务,贵州省委、省政府表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努力把贵州打造成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的示范区。”   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该省先后制定出台了《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和《贵州省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根据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提出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包括“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在内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其中,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又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贵州在2012年年底时已实现全省21817个建制村100%通公路。但建制村通畅率仍较低,特别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还有74.6%的建制村未通沥青(水泥)路,远远不能满足扶贫攻坚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公路局在交通运输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规划编制了《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发展规划(2013—2020)》、《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贵州分区)交通扶贫开发规划》等规划,提出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王秉清介绍,根据规划,贵州省将投资超过600亿元,从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县乡道改造,路网结构改造等方面入手,力争2015年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7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2017年实现全部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小康路加速发展、跨越发展,为贫困县区整体脱贫致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刘扬说。 全力推进 严守质量   盛夏是贵州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在铜仁市石阡县一条正在铺筑底基层的山区公路上,工人头顶烈日,操作挖掘机、压路机忙碌工作。公路边上,十几名工人在同步修筑路边的边沟和边坡设施。   这是石阡县一条正在施工中的乡道提级改造项目,从山脚蜿蜒而上至山顶,串连沿线五德镇、坪山乡两个乡镇的7个建制村。该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秦智凡告诉记者,这条公路是今年该县实施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之一,完工后将改善沿线村民的出行和运输环境。   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这样的公路建设场景在贵州6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其他老、少、边、穷县中能经常看到。为全面完成交通扶贫规划的“十二五”期阶段性目标,贵州省交通运输系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坚持规划先行,超前安排部署,积极推动通村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农村公路建设。   据了解,“十二五”期,贵州省在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投入资金348.46亿元,是“十一五”期总投入的2.45倍。截至2014年年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7284个建制村中,已通沥青(水泥)路10542个,比例达到60.99%。到今年年底,这一比例将增长至72.62%,超过规划制定的阶段性目标。   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贵州交通人没有忘记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保质保量,绝不出‘豆腐渣’工程,”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总规划师邱祯国告诉记者,这是贵州吸取以往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农村公路建成不久就出现路基变形、路面破损等问题的深刻教训,对关切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小康路建设提出的严格要求。   贵州省提出,在小康路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同步实施混凝土路肩、排防工程、安保工程、错车道、公路绿化和招呼站的“六个同步标准”,并专门制定了《关于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六个同步实施要求的通知》,切实提高农村公路特别是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所到的数个农村公路施工现场,都严格按照其要求,同步实施混凝土路肩、排水沟等设施的建设。   贵州省公路局局长章征宇介绍,该省去年出台了《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条例》,其中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提出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建立健全招标过程、资金使用等“八公开”和质量、安全、廉政“三合同”制度,并在定期调度、领导包片、专项督导、质量验收的基础上,聘请项目沿线百姓为质量义务监督员,全过程、全方位对建设质量进行监管。 既要建好 也要管养好   村路修好了,让其保持可持续发展。要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持续保驾护航,就必须做好管理和养护工作。在这方面,贵州省交通运输部门十分用心。   根据201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贵州省交通运输系统全面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目前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交通主力、部门参与、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群管群养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管理养护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贵州省公路局副局长丁昭平说。   根据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的特点,贵州省持续加强乡(镇)交通运输管理站或养护道班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确保所有农村公路都有管养机构负责。据统计,目前该省1547个乡镇中,1413个乡镇已成立交通管理站,比例占到91.3%。   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宣威镇交通管理站,该站站长吴明周告诉记者,县里去年拨付50万元,为该站设立了办公场所,并配置了电脑、路政执法车、养护用车等设备。“目前我站管理880公里的农村公路,依靠现有人力和物力设备,基本能满足日常管理养护的需求。”吴明周说。   完善机构设置的同时,贵州省还重视养护工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在黔南州贵定县沿山道班,记者了解到,自1979年成立以来,该道班办公场所一直是简易板房。去年,该县交通运输局投入资金,为其修建了一座两层的办公楼,并将道班内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如今走进该道班,崭新的办公楼,种满鲜花、绿植的院落,看着十分舒服。该道班的养护工也高兴地说:“环境改善后,我们更有干劲了。”   为提升村路管养水平,贵州省交通运输系统积极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探索实践。去年,黔东南州公路处引进用于农村公路路况检测的智能检测车,借助“车载智能化路面检测平台”和“公路数据信息管理处置系统”,使车辆在正常行驶状态下也可以完成公路路面损坏图像、路面车辙、平整度等数据采集,精确计算出路面破损率、路面平整度等信息。   资金和设备不足是制约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该省在近年来大力推广农村公路沥青拌和站建设。在全省52个县(区)试点建设农村公路沥青拌和站取得很好效果的基础上,该省投入资金3.2亿元,开展农村公路沥青拌和站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拌和站79个。   在沿山道班,院内的沥青拌和站设备十分醒目。该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罗兴平告诉记者:“这个拌和站的建立,满足了我县400公里农村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需求,投入生产两年来,初步估算节约养护成本40%左右。”   建养并举,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正推动贵州省农村公路管养水平不断提升,为保障村路畅通、引领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路畅产业旺 百姓喜增收   黔东南州麻江县宣威镇有“中国蓝莓之乡”的称谓,行走在该镇的通村公路上,路两侧不断闪过一个个蓝莓基地的广告牌。7月正值采摘季,种植了150亩蓝莓的王书祥一点不愁卖不出去。“现在路好走,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多了,经销商也会找上门来收购,准保能卖完。”靠蓝莓销售,他如今每年能挣五六十万元。   富裕的不止王书祥一人,在他园内干活的本村村民也跟着挣了钱。罗玉叶长期在这个蓝莓园基地干活,现在每天能挣70块钱。干的活不累,收入也算高,对此她很满意。   在贵州的贫困县区,随着农村路网的畅通,更多的精准扶贫产业有了发展空间,更多的贫困农民如同王书祥、罗玉叶一样,腰包鼓了,生活更富裕了。   根据精准扶贫战略部署,贵州以小康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在贫困县区加快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转变,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状况,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致富工程”,形成了 “东油(茶)西薯、南药(材)北茶(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产业化扶贫布局。   贵州地区山多,直接导致该省人均耕地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贫困县区的农民人均耕地仅半亩。土地少,就无法发展规模产业。针对此情况,贵州省各级政府在贫困村采取土地流转模式,通过村政府将土地流转承包给有资金和技术的种植大户或者企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现代种植模式,辐射带动更多贫困农民增收。   在铜仁市石阡县,该县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已培育出龙塘高效苔茶示范园区、五德精品水果产业园区等3个省级园区。通过园区产业的带动,2011年以来,该县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1.68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3000元,2014年该县摘掉了重点贫困县和11个重点贫困乡镇的“穷帽子”。   以小康路推进产业化,为贫困地区整体脱贫致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曾经的这份期望,因“十二五”期贵州大地上路畅产业旺、百姓喜增收的实现而变为现实。接下来的5年,是贵州扶贫攻坚任务更为艰巨的5年,小康路的建设,将继续为贵州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亮 点 美丽乡村新画卷   顺着一条平坦的沥青路进入遵义县龙坑镇梳池村,一幢幢典型黔北民居风格的二至三层小楼坐落在山脚下,村子中间的大片平地里,一个个果蔬大棚排列整齐。在青山的映衬下,这里屋美、景美,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当记者惊叹这里跟旅游度假村没啥区别时,梳池村村支书张加华告诉记者,这里也曾经是穷乡僻壤。   变化源于2011年遵义县实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遵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舒乾进告诉记者,根据其中建设小康路的要求,县交通运输局统筹推进,近年来共实施县乡道改造建设174公里,完成通村沥青(水泥)路495.6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和100%通客运。   受益于此,梳池村的出村路由以前3.5米宽的土路提档为两条分别6米宽、4.5米宽的沥青(水泥)路,并于去年年底实现组组通公路。   顺畅、便捷的道路环境,给予梳池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根据浙江大学专家做的规划,该村对村民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改善,不仅通了自来水,还对村民房屋进行整修,将房屋外墙统一粉刷,做了更加美观的坡屋顶。统一后的民居,一改原本杂乱脏的形象,使整个村子看起来整洁有序。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美丽乡村有了外壳。之后该村根据专家建议,将村里的830余亩土地流转承包给种植大户,分别种植蔬菜、花卉苗圃等经济效益更好、适宜规模化种植的作物。入股村民则不仅每年能拿到土地租金和分红,还可以到园区工作,实现就近就业。   罗成是种植大户之一,他承包了128亩土地,进行茄子等大棚蔬菜种植。目前园区亩均年产值已经达到3.5万元,并带动10余户散户种植,解决了村里30余人的就业问题。   在罗成的园区外,记者看到一个木牌上写着龙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是该园区联系干部。罗成告诉记者,联系干部可以给园区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遵义县乡干部与农民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进一步带动园区发展。   记者进入茄地,这里的茄子都是通过架接种植。“这是县里组织乡镇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后,传授的新技术。普通茄秧一株只能结二三十个茄子,使用新技术后,能结50多个。”罗成说。   张加华告诉记者,遵义县曾提出“321工程”,即实现大棚3万元、非大棚2万元、院落散地1万元的亩产创收。而梳池村在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引领下,已实现此目标,并朝着“432工程”努力。   以道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梳池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日趋完善,焕发出新的活力。 政府邀我回乡创业   没有农民常见的黝黑皮肤,穿着干净白衬衣、西裤,如果不是之前听人说起过他,记者还以为见到的是一名企业经理。但吴方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位于黔东南州麻江县比户村的老家,他从2010年开始种植了60亩葡萄。园内的白色葡萄大棚,在青山中很是醒目。   2010年之前,由于当地种植农作物收入不高,他选择外出打工。“先去北京干了5年,学会种葡萄的技术。之后又去浙江金华4年,还是种葡萄。由于我懂技术,每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吴方文告诉记者。   收入高,在外过得也不错。但麻江县一名政府领导的电话,让他有了回乡的冲动。“县领导告诉我,家乡的环境正在变好,而我又有技术,如果回来创业的话,可以带动乡亲一起致富。”吴方文回忆说。   这个设想激发了吴方文的热情。他毅然辞职返乡,拿出积蓄,并通过银行贷款和政府补助,投资150万元,种植青提、黑提等葡萄品种。   不忘县里邀请他回来的初衷,吴方文将“发力开拓农村经济增长点,积极引领各族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葡萄园的目标,聘请村民到园区工作,每月发3000多元工资,并积极传授技术,带领50户贫困户种植葡萄300亩。   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园区内葡萄长势良好。“去年葡萄园首次结果,亩均产值达到了两万元。”吴方文高兴地说。   除有经销商上门收购外,吴方文还以“老土葡萄”的品牌,注册了网购账号。“现在路修好了,电商能进来,顾客在网上下单后,我就通过快递公司快递过去,十分方便。”吴方文说。   麻江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沧桑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该县积极实施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截至今年4月,共改建、新建通村公路601.4公里,实现了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   依托日益完善的路网,该县近年来积极推进蓝莓、葡萄等果蔬种植产业的发展。在蓝莓种植重镇宣威镇,该镇副镇长金庆广告诉记者,去年种植面积增加了9000亩,全镇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4万亩。   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据了解,2014年麻江县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15%,达到5870元,谷硐镇、贤昌镇和整县实现“减贫摘帽”目标。 漫山遍野蜜桃飘香   盛夏时节,行走在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团结村,路侧的山峦同记者采访期间到过的多处贵州乡村一样,被郁郁葱葱的绿色覆盖。但一丝桃的香甜味,却道出这里的不同。随行的五德镇镇长林雪介绍,这里山上种的都是水蜜桃,现在正值成熟期。   林雪告诉记者,自2003年当地村民引入水蜜桃种植算起,五德镇种植水蜜桃已有10多年历史,但即便在三四年前,如此大规模在山上种植,还是他们只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   石阡县境内峰峦起伏,沟谷纵横,这也造成多数村庄位于群山之中,出入不便,农民生活穷困。2013年,石阡县被纳入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扶贫攻坚,从路开始。石阡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秦智凡介绍,该县“十二五”以来加大了通村公路建设力度。截至2014年年底,该县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2820公里,近50%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   随着通往村组、产业园区的道路逐渐建成或拓宽硬化,五德镇村民的致富热情被激发出来。他们通过开垦荒山以及土地流转,水蜜桃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林雪告诉记者,目前全镇水蜜桃种植面积已超过两万亩。   种植面积扩大了,村民们却不愁销路。“搁以前,桃子成熟时节,一下雨我们就发慌,车开不进来,好多桃就会烂掉。现在好了,经销商开着车,下了雨也能来。”种植200多亩桃子的团结村村民彭芝明估计,仅此一项,他每年就至少减少损失30%左右。   林雪告诉记者,随着水蜜桃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该镇人均收入已经从2008年以前的不到5000元,增长到了如今1.5万元。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停步,2014年,围绕一条15公里长的产业路,该镇整合较为集中的水蜜桃种植大户,统一规划建设现代高效精品水果示范区,计划利用3年时间,使园区的水蜜桃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成为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如今园区建设已有1年多时间,记者看到,园区大门被精心设置为桃木外形的方形门框,园区内,隐没在桃树林间、独具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数个观光建筑外形已经完工。“将来,观光旅游加鲜桃销售,我们这里的发展将会更好。”林雪信心满满地说道。 家人住在一起才幸福   驱车行驶在黔南州贵定县星溪村的村寨间,路两边是绿油油的稻田,一条清澈的河流穿田而过,一幢幢典型布依族风格的民居依路而建。除去路上偶尔驶过的汽车,这里恬静安逸,空气清新。   但今年3月以来,村里进来一组施工队,每天叮叮咚咚的施工声打破了宁静。该村村口的广告牌告诉来往行人,正在施工的是一个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项目。   村民唐朝玉住在附近,说起这个项目,他很高兴:“我们村很穷,就希望这个项目建成后,能给我们带来收入。到时娃娃们还可以在这里上班,一家人住在一起,那才更好嘞。”   贵定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几年以前,星溪村里仍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农民以水稻、油菜种植等传统农业为主,生活艰难,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   贵定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罗兴平告诉记者,2011年,该县启动通村公路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整合各类资金逾3亿元,完成县乡道改造、通畅工程、产业路、旅游路等366.7公里,全县113个建制村中已有95个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84%。   以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基础,近两年来贵定县积极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并凭借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杭州华龄集团前来进行养老项目开发。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于去年6月签订,今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整个项目分为3期,计划2020年完成,是集休闲养生为主导、以疗养度假为互补、充分结合田园风光和生态农业的新型养老基地。   “目前养老是一个朝阳产业,这个项目的引进,将推进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沿山镇人大主席伍荣高兴地说。   据介绍,贵定县近年来积极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以“金海雪山”品牌为主,积极开展乡村果蔬等现代观光农业项目,一些村寨里具有苗族、布依族风情的农家乐项目也办得有声有色。“等将来养老项目开发好了,我们就可以把这几个项目结合起来,相互带动,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推进百姓增收。”伍荣说。      数 说   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后,贵州省的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其中95%左右集中分布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5个县(区、市)内。   “十二五”期,贵州在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投入资金348.46亿元,是“十一五”期总投入的2.45倍。   截至目前,贵州省建设通乡沥青(水泥)路334.3公里、通达工程4596.1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45630公里、县乡道改造1872公里、建制村招呼站12280个,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4891公里、危桥改造351座19306延米。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7284个建制村中,已通沥青(水泥)路10542个,比例达到了60.99%。到今年年底,这一比例将增加至72.62%,高于初期规划的70%的目标。   贵州全省的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    作者:李宇 李黔刚 王中强 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