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运报头版:东风强劲 五箭齐发 贵州水运发展迈上新征程

15.04.2016  10:12

□ 贵州省地方海事(航务管理)局局长 徐仕江
  贵州水运左右逢源,具备了南下珠江、北入长江的区位经济交通地理优势,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有着地缘上的高度契合,在空间布局上,为水运跨越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贵州水运建设三年会战收官之年。水运肩负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任务”,要用“涉险滩,闯激流”的责任感,争取在收官之年,实现发展支撑能力上有重大突破。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按照“十三五”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时间表,推行项目清单,强化责任清单,梳理问题清单,增强担当意识,有的放矢,五箭齐发,开启水运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征程。
  一是千方百计加大投融资力度,补齐水运“短板”。水运是贵州综合交通体系中的“短板”,而资金又是“短板”中的“短板”。要抓住用好国家“补短板”的重大历史机遇,争取政府扶持资金,做好风险评估,加强要素创新驱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企业融资、项目融资、信用贷款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千方百计地在“十三五”补齐“短板”,促进水运事业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期,贵州水运拟订投资208亿元,投向30个航运项目、1000个乡镇渡口、120个便民码头建设,开工建设三级航道430公里,补齐水运“短板”,力求使水运质量与效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新举措统筹水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分享贵州“县县高速”的成果,科学合理规划水运集疏运“最后一公里”连接,新增高等级航道330公里,改善五级及以下航道850公里,建成1000吨级泊位21个,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1400万吨。以港聚业,盘活水运港口码头资源配置,临港工业园区,统筹水运发展和产业布局。以港兴城,拓展城镇化建设发展新空间。到今年底,贵州水运交通有效连接37个产业园区,230个小城镇、42个旅游景区、46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9个城市综合体,全面完成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各项目标任务。
  二是打通水运出省通道“经络”,打造区域水运“升级版”。航道畅通安全,是水运发展的先决条件。航道受阻,是贵州水运之“”。不解决“”的问题,贵州水运再如何努力,只能裹足不前。“十三五”期,贵州将乘势构建“两主四辅”的出省水运通道体系战略,加快乌江、红水河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两条出省水运主通道,加快建设赤水河、都柳江、清水江、锦江四条水运出省辅助通道,启动乌江通道三级航道升级改造和南北盘江—红水河通道扩能建设,推动龙滩水电站10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推进清水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快都柳江、清水江航电一体化开发进程。
  三是顺势培育市场,打造水运经济“增长极”。乌江水运历史悠久。近20年来,乌江成为水电建设主战场,但水运发展脚步从未停歇。“十年磨一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和贵州省两次对乌江航运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航道由六级航道,提升为四级,部分航道由季节通航改变为全年通航,建成港口码头及助航设施,而在今年,乌江将迎来高等级航道全线复航,因此,打造乌江水运“增长极”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要加快乌江航运中心思南基地建设,发挥思南地处乌江中点承上启下、辐射左右的作用,拓展现代水路运输服务项目和功能,切实增强服务、集聚、辐射能力。推动水运供给侧改革,持续改善有效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船型、业态等创新,培育和升级经济转型动力,提升有效供给的效率和效益,把乌江打造成贵州最大经济带,使之成为贵州水运发展的“风向标”、水运经济的“温度计”和水运市场的“晴雨表”。
  四是精准扶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贵州有48个贫困县有34个贫困县分布在乌江、清水江、都柳江、红水河、赤水河等沿江两岸。水运扶贫攻坚面广、点多,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谋划,要做到一项都不能缺、一个都不能少,着力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今年将建成9个库区航运经济圈,打造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建成1000个乡镇渡口、120个便民码头,解决贫困地区交通最后一道“关卡”和“盲点”, 实现水运公共交通均等化,水运扶贫精准度成果显现,让人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五是打造“智慧水运”,提升水运软实力。依托贵阳大数据,建设“互联网+水运”,提升水运软实力,建立全省水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传播水运商机,提供精确服务,通过PC端、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介终端,让船东和货主二者的需求快捷、准确沟通交易。尽快完成主要航道电子图,实现航道网络化和数字化。开发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搜救管理、事故应急管理、船载客货管理等信息管理与发布平台,增强水上突发应急反应能力。坚守“发展、绿色”两条底线,积极发展新能源,采用新技术,积极推广绿色环保节能船型,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环保标准要求,提高水运市场竞争力。加快水运各类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采取“招、引、聘、培”等多种途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适应水运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来源:2016年4月15日 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