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舞城乡同步“节拍”

02.11.2015  12:03

小孩在家门口就能上一所好学校,地处偏远的村民不用出村便可以交电费、办证件,年满60周岁的老人也能领上一份养老金……在老百姓心里,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最大期盼莫过于这些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十二五”期间,浙江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大力发展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

如今,在浙江农村,农民的这些期盼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城里名师教村娃

不仅学校变漂亮了,塑胶跑道、电脑房样样都有,而且老师也更专业了,课余活动更丰富了。”从小就读于嘉善县范泾小学六年级学生冯银萍欣喜地感受着学校的点滴变化,最值得开心的是,“妈妈再也不用帮我转学了!

冯银萍告诉记者,以前学校里的英语老师都是“兼任”的,发音不准,更遑论美术、音乐等科目。这样的“代课现象”发生在浙江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村级小学师资薄弱,迫使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转去城里上学,而生源的流失又让学校更加难出成绩,留不住老师,陷入恶性循环。

改变发端于在2011年。作为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嘉善县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教师流动,首批188名教师中53名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学校,填补了12所学校无名师的空白。

范泾小学副校长杨裔琛就是流动大军的一员。“当初离开待了19年的地方,也有过挣扎,如今看来,动一动,更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2012年7月以中层干部流入的他如今已是副校长,而他所带的科目排名上升了十几位,范泾小学也在2014年被评选为特色学校。

教师流动,对优质学校来说就像割韭菜,成熟的割掉,新的一茬很快会冒出来;对薄弱学校,通过名师引领,可以带动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共同提升。”嘉善县中小学校长们的最大体会是,教师流动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而是“填谷增峰”。

试点的成功,让教师更大范围地流动起来。2013年,浙江省启动公办初中和小学教师校长交流制度,规定在同一学校校长任职满10年、教师任教满12年都须交流,交流随迁人事关系,其中骨干教师在县域范围内交流,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同时,考虑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浙江省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调整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新增的高级岗位预留用于评聘交流教师,引导教师实现自主交流,促进长效工作机制形成。

此外,为了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浙江制定了学籍与连续3年高中在浙江就读的“低门槛”异地高考方案;为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浙江率先在全国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为保护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2015年浙江省90个县(市、区)全部宣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行“零择校”……一系列的政策为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驾护航。

软件升级了,硬件也不能落伍。截至2014年底,浙江已有95%的中小学校实现了千兆到校,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1,计算机生机比达到4.5:1,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班班通”。

城乡养老惠老农

我做梦都没想过,农民也能领养老金呢!每个月130元,一年下来就是1560元,在我们这里能买不少东西,光是大米能买好几袋。”浙江省淳安县文昌村农民何金根老人喜滋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尽管身子骨还硬朗,但到底岁月不饶人,已经77岁的何金根在生活上越来越感到压力,在城乡居保开展前,他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两三百元。

如今,在浙江省,像何金根一样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城乡老人达557万人。这是浙江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实惠。

浙江省是全国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省份之一,早在2009年,中央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时,浙江省率先把农村居民和城镇无养老保障的居民一并纳入制度覆盖范围,并在所有县(市、区)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走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道路,逐步迈向“全民养老”。

最先受益的是60周岁以上老人,无须缴费,直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支付终身,地方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浙江省基础养老金从60元起步,逐年提高,五年间进行了四次调整,目前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达120元,年均提高幅度达20%,最高的宁波市已达210元。

对于未满60岁的城乡居民,城乡居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在浙江,个人缴费标准沿用国家指导意见的每年100元到500元五个档次,同时为了增加灵活度作出规定:“各地可增设和调整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比如杭州市城乡居保缴费标准共分100元、300元、600元、900元、1200元、1500元六个缴费档次。

缴得越多,政府补贴得越多。当时选择最高档次缴费还是划算的。”看到账户里政府补贴部分的钱比一般人要多出不少,嘉兴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民毛华良笑着说。毛华良表示,现在村里好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如果没有养老保险,将来让一对小夫妻赡养4位甚至更多老人,负担太重!

为了强化激励,体现长缴多得的原则,浙江省设立了缴费年限养老金项目,将待遇水平和缴费年限挂钩,即按缴费年限分段累加计发月养老金:缴费年限为15年的,其月缴费年限养老金为30元;缴费年限为16年以上的,其月缴费年限养老金在30元的基础上,从第16年起,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月养老金增发5元。缴费年限养老金的设立,增强了城乡居民早参保、长缴费意识,调动了城乡居民特别是45岁以下中青年的参保积极性。

截至2015年6月,浙江全省参保人员总数为1282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人均月养老金待遇水平185元,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全覆盖和人员基本全覆盖。

养儿防老不如参加‘城乡居保’”,已逐渐成为浙江城乡居民的共识。

便民服务全覆盖

窈口十八渡,渡渡要脱裤,一渡不脱裤,裤裆滤豆腐”,封闭的交通曾经一度让杭州市富阳区窈口村的村民们“事难办”。而事实上,因为社保、计生、缴费等各项服务只能到城镇办理,不仅是偏僻的窈口,浙江不少农村都存在“办事难”问题。

李大姐,这是你家的独生子女证。”“王大伯,这是今年秋季农作物调查表,您来说,我帮您填”……如今,每周一到周五,热情尽职的工作人员都会在便民服务中心接待处理各项村民事务。自从有了他们,村民们省了不少心。“这要放在以前,缴个社保跑一天,修个路灯大半年,还不知道要折腾几回。”窈口村村民潘巨兴说。

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目前,浙江3万余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便民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代办员9.2万余名,将政务服务网络延伸到了最基层,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个小中心,担起大服务。嘉兴市秀洲区把与农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政、土地审批、合作医疗等63项服务事项纳入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一些地方还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把邮政、电信、供水、供电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导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实现“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

以前办个证,到这儿批,去那儿审,还要四处托人找关系,现在只要把材料交到便民服务中心,有人帮咱跑腿了,省时又省力。”说起当前遍及浙江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浙江省建德市航头镇个体户王根军竖起大拇指点赞。

据了解,浙江各地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普遍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隔断和减少了机关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防止腐败的“防火墙”,从制度上遏制了少数干部在审批过程中存在的“吃拿卡要”现象。

为了更好地打造这一最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浙江省政府提出结合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改革,着力推动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由数量全面覆盖向质量明显提升转变,由代办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

随着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陆续推进,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97.4%的行政村可通过宽带上网,97.3%的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96.3%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图书馆3.8个,知识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保障;平均每个乡镇拥有20.2个50平方米以上超市,21.7个住宿餐饮企业,4.8个金融机构网点,能够快速享受到便利的商业和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