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多措并举选用好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

04.05.2016  21:04

    新华网贵阳5月3日电(通讯员 何顺荣)2016年,水城县以“精选派、强管理、重培养、严考核”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培养与考核工作,切实让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的“生力军”、为“决战三年·摆脱贫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选派 确保素质过硬

    县委组织部严把同步小康驻村队员能力关和品行关,实行好中选优,从备选人员中精心挑选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将政治素质强,工作踏实,有责任心,熟悉并热爱农村工作,能沉得下去,吃得了苦的同志选入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伍。

    为了便于管理,发挥实效,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专业村”的要求,结合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部门优势、专业特长因村派人,切实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排好兵、布好阵,让有限的帮扶资源发挥最大的帮扶效应。

    经过层层筛选,2016年,水城县以68个贫困村、29个出列贫困村、13个非贫困村为帮扶重点,共组建驻村工作组97个,“”派驻村干部502名,“第一书记”104名,其中,县直以上单位派驻189名。

    强管理 促使尽责履职

    “后勤保障相当给力,我们现在都是吃住在村,每天实行8小时轮班制和24小时值班制,为了不和群众的劳作时间发生冲突,很多工作都是在晚上开展,比如我们的群众会就是以院坝会的形式在晚上召开。”谈起今年的驻村工作,营盘乡高峰村驻村干部孙波感到“后劲十足”。

    在强化乡镇党委对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有效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全面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的实际,水城县将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纳入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范畴,提出“吃住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服务群众在村、矛盾化解在村”的“四个在村”刚性要求,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保姆式服务。

    “通过‘四个在村’,不断强化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纪律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让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成为全县脱贫攻坚拔寨的先锋队。”水城县党建扶贫团团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常务副队长杜薇说。

    重培养 强化能力提升

    水城县把同步小康驻村作为干部培养的“试金石”,注重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历练与培养,让他们在转变角色中磨合锤炼、在出谋划策中压担锻炼、在工作开展中蹲苗成长,切实接地气、受教育、长知识,真正成为基层的“好干部”,村民的“好帮手”。目前,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中共有处级后备干部16人,科级后备干部167人。

    “‘精准’驻村关键就是要了解村民的需求,然后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越干越顺手,就好比在街上买东西一样,首先得哈清楚自身的需求,买适用的东西,否则就是浪费资源。”水城县供销社同步小康驻村“老队员”李明学用形象的比喻在为“新队员”们传授驻村工作经验。

    为让新一批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能较快融入工作环境、进入工作角色,水城县及时组织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召开业务培训会和座谈会,邀请往届优秀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员就驻村工作职责、工作要点等方面为“新队员”传授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以座谈的方式详细解答“新队员”的“好奇”与“困惑”。

    严考核 督促作用发挥

    充分发挥考核对驻村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将驻村考核抓住经常,严在日常,参照《贵州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考核评价办法(试行)》,详细制定了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考核办法,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由日常考核、半年述职情况和年终考核三部分构成,并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开拔”之前,组织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让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铭记工作职责、熟记考核标准、牢记管理规定,进而更好地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根据考核办法,30个乡(镇、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建立了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实绩档案,详细记录驻村干部的目标任务完成、履行岗位职责等情况,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将个人驻村工作资料及考核相关情况装入个人档案,为实现“精准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