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自查报告

02.12.2016  13:05

  根据《关于开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63号)要求,我省扎实组织开展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全面自查和自评,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自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工作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我省“全面改薄”工作,在教育部简报《贵州多措并举实施教育扶贫(三)——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批示:“贵州的标准化建设采取摸清底数、一校一策的办法,精准‘改薄’,经验值得推广。”
  
  (一)进展成效
  
  1.精准补齐办学基本需要。积极抢抓国家“全面改薄”政策机遇,突出重点、精准改薄,全面消除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D级危房,教室、课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设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一是紧扣我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凡是规划保留的学校,逐校摸清底数,按照“保基本、兜网底、补短板”原则,对照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确定办学条件缺口,列出需求清单并编制建设计划书,制定功能分区合理的校园平面规划图(分现状图、规划图),做到县不漏校、校不缺项、一校一策,科学编制“全面改薄”项目规划(2014-2018年)。二是紧密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分类实施。村小学(含教学点)重点配置可移动设备和进行必要的校园校舍修缮,保障基本教学生活需要;乡镇(含片区)重点推进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生吃、住、学、乐等基本条件;县城新区(城乡结合部)重点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三是扎实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3342所、建设面积1344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项目学校2445所、竣工面积1021万平方米;完成设备采购类项目学校2977所、采购金额25亿元,其中购置生活设施38万台(件/套)、图书1475万册、课桌凳38万套以及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等587万台(件/套)。“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校园校舍建设项目开工率71.8%、竣工率51.4%,设施设备项目采购完成率71.8%,达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四是“薄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2014年校舍建设项目开工率100%、竣工率91.5%,设备采购完成率100%;2015年校舍建设项目开工率95.8%、竣工率79.2%,设备采购采购完成率90.9%;2016年校舍建设和设备采购项目各地正在完善审批手续,加快推进。
  
  2.全面改善学校生活设施。通过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基本满足需求,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保障。一是实现1人1桌椅、1人1床位,彻底消除“大通铺”现象。寄宿制学校均配备淋浴、开水供应设施设备,学生宿舍均无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情况。全省大部分学校均配有水冲式厕所和化粪设施,现有旱厕改造和拆除列入规划,2018年前全部消除。二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实行公益性、零利润原则,农村营养改善计划以县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寄宿制学校或供餐学校均有市场监督部门颁发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堂及餐具配备符合供餐要求,具备食品制作和加热条件,满足就餐学生需要,并配有保温设施。三是着力加大校园“三防”投入,各校均建起围墙、围栏,实行封闭管理,均至少配备1名专职安保人员,24小时值班护校,学校重点部位基本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各学校楼梯、通道消防设置基本符合规范,应急设施和消防设备配置到位、完好,楼层显要位置均贴有紧急疏散路线图,应急照明设备齐全。
  
  3.切实保障教学点正常运转。印发了《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办好规划保留村小学和教学点的通知》,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保障学龄儿童就近入学。一是着力改善村小学和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大力推进校园校舍修缮改造和设施设备配置,美化校园和教室环境,确保校舍及围墙等附属设施安全适用耐用。二是坚持教育经费向村小学和教学点倾斜,优先保障村小学和教学点办学经费,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并按时或提前足额拨付。三是同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保留的村小、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受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教育资源,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1791个。四是各地有计划的安排新招录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任教,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使用优先考虑村小学、教学点教师需要,各中心学校对教学点实施师资特殊配备政策和紧缺学科“送教制”、“走教制”,合理统筹安排师资和课程,借助信息化远程教育手段,确保全面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提高教育质量。
  
  4.有效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全省积极研究举措,综合施策,妥善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一是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考虑异地扶贫搬迁、户籍制度改革、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科学优化学校布局规划,全面推进城区学校免试划片入学,合理分流学生。二是着力提高城镇教育资源供给,在市(州)、县级政府所在地或城乡结合部,大力实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省级统筹资金按新建1800万元、改扩建1000万元进行补助,目前全省共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233所,全部建成可增加40万余个学位。同时各地大力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办学,部分地方还制定和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政策,多渠道增加城镇学校容量,不断满足城镇学龄人口及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入学需求。三是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展工程,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将城区相对薄弱学校纳入集团校管理,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着力缓解择校热。
  
  5.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教企合作”模式,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广农村教育信息化。一是全省“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9102所中小学互联网接入,“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班级使用资源学校数1850 所,“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通教师4.5万余人、学生4.2万余人,使用网络教研功能教师3万余人,采用空间进行课堂教学教师1.6万余人,努力构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乐学的学习环境,农村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方式和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等活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6.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围绕“四有”好老师标准和“三者”老师要求,充实力量和加强培训并举,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落实教职工工资待遇。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探索城乡教师流动管理制度,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认证制度。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县聘校用”的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和县域内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出台并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全省6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面实施。制定印发《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校校医配置实施方案》(黔府办函〔2016〕89号),配置农村中小学校医12000余名,获得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批示“贵州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全覆盖,望持续探索完善,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二是以“特岗计划”为主渠道,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引进免费师范生和研究生等方式配齐配足教师。我省从2006以来,连续11年实施“特岗计划”,招聘近9万名特岗教师,为全省80多个边远贫困县5000多所农村学校充实师资,极大缓解边远贫困山区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尤其使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也逐步开设起来,切实改善了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大“国培计划”实施力度。教育部、财政部大力支持我省“国培计划”,2010-2016年共安排专项经费4.58亿元,共计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近35万余人,其中2016年获得国家专项资金1.2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时加强各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5个区域性省级教师发展中心和3个领域性教师发展中心,以及552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全省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到北师大看望贵州“国培班”学员,肯定“国培计划”工作,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2015年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又给这些曾参加“国培班”的教师回信,提出“三者”(教育改革奋进者、教育扶贫先行者、学生成长引导者)老师要求,对我省广大教师给予极大鼓舞,为新时期教师发展提出新的内涵。
  
  (二)质量管理
  
  我省始终把学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严格执行标准,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和假冒伪劣产品。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要求项目县始终遵循“快速、安全、质量、节俭、特色、廉政”十二字建校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严格勘探、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准入门槛,精心设计,认真施工,不折不扣地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严把施工材料进场关、隐蔽工程检查关、工程竣工验收关,落实好工程质量县级负总责,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终身负责制。设备项目要求县级严格执行国家、省的相关配置标准和要求,严格按政府采购规定和程序统一组织采购,确保产品质量达标,符合教育教学需求。二是加强施工规范管理。要求项目县定期组织项目学校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施工业务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学校工程质量及安全监管,严格按照施工管理规范要求,加强工地安全管理,做到文明安全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及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推进项目工地信息化管理,实时进行高清视频远程监控。
  
  (三)保障体系
  
  “全面改薄”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教育、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完善机制,精准聚焦、整合资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同推进。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省、市(州)、县(市、区、特区)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一校一策编制规划,对工作实施情况定期调度,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优化简化手续办理,确保如期圆满完成目标任务。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省级财政设立“全面改薄”专项资金,每年平均投入10亿元以上,并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统筹校舍维修改造、初中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等中央资金和省级相关资金,实现项目统筹和力量统筹,支持各地实施“全面改薄”。要求县级政府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分年度列入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资金。目前全省共下达中央、省级资金119亿元(中央资金89亿元、省级资金30亿元),市(州)级投入资金2.15亿元,县级投入66.58亿元。同时积极拓宽经费筹措路子,大力争取社会资金投入,争取到言爱基金捐资3.1亿元建设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三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项目资金安排方案现场沟通,及时下达资金预算和项目实施计划。将“全面改薄”工作写进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民生实事”,列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全面改薄”等教育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视频调度会、座谈会及约谈会,实行市(州)交叉检查、实地暗查暗访、重点跟踪督查、年终检查验收等多形式督查制度,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实行综合排名和双月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连续排名靠后的地方,采取通报批评、致函市、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约谈有关负责人等措施督办。四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教育、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密切配合,适时开展审计检查,将监督检查贯穿于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的全过程,严格财经纪律,专款专用,严格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投资安全、透明、高效。要求项目县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管理专项资金,严格按工程进度及合同要求拨付工程款,切实推进工程廉政建设,保障资金使用安全。
  
  (四)公开公示
  
  通过各级教育部门网站和项目建设工地,及时公开公示“全面改薄”项目相关信息,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一是在省教育厅政务网站开辟“全面改薄”专题网页,市(州)、县级教育网站也设立“全面改薄”和“教育督导”专题专栏,按照公示内容、公示方式等要求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大力宣传“全面改薄”相关方针、政策及工作开展情况,营造全省上下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共同推进“全面改薄”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求项目县在建设地点显眼位置设立工程项目概况牌等施工“五牌一图”,既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规范管理,又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还可以提高群众对“全面改薄”工作的知晓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资金缺口大。由于我省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地方各级财力薄弱,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各地“全面改薄”项目规划中,县级财政承担投入的部分难以落实,且省下达的中央、省级专项资金,部分县也不能及时足额拨付用于教育。恳请国家进一步倾斜支持我省“全面改薄”工作,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助推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二)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由于个别项目县党委政府重视不够、统筹协调不力,部门联动协作推进机制未完善,致使土地落实难、手续办理难、资金到位难、机构力量弱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加之自然灾害多发,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差,建设向山要地、挖山填谷,地势偏远、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有的项目推进较为缓慢,进度不平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督促调度。继续实行台账跟踪、会议调度、定期通报、实地督查、致函督办、重点暗查等举措,督促项目县同步加快推进“全面改薄”校舍建设项目和设施设备采购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年度实施计划如期完成。
  
  (二)进一步抓好专项督导。着力加强对市(州)、县级全面改薄工作专项督导,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价党政主要领导及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项目进展不力或出现严重问题的县进行问责。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并全力做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等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加大支教帮扶和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积极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确保紧缺学科教师数量充足、学科结构合理,促进师资均衡。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提炼“全面改薄”工作中创新突破、务实高效的工作举措及取得的可喜成效,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加强宣传报道,推广特色做法,加强经验交流,争取社会支持,接受群众监督,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省教育厅
  
  2016年12月1日

  (责任编辑:gzsedu_y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