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担当 紧扣最大短板 决战全面小康 ——在大扶贫中找准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精准坐标

17.11.2015  17:46

                      增强文化担当    紧扣最大短板    决战全面小康

                  ——在大扶贫中找准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精准坐标

  核心提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紧接着,贵州省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会,针对贵州决战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战术抓手,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是其中的重要抓手之一。为更好地学习理解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这一战术抓手与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的关系,谋划好“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建设,决战全面小康,本报刊发“以大文化助推动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文章,并与省文化厅联合推出本期专题:“增强文化担当、紧扣最大短板、决战全面小康”,供同志们参考。

  嘉宾: 徐    静    贵州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入选者,全国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研究员

  龙仕勇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虞奇勇    贵州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

  刘伟明    贵州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科员

  何金洋    贵州省文化厅市场处主任科员

  宋    江    贵州省文物局主任科员

  主持人: 刘爱    贵州日报社理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以大文化助推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

                                                                          徐    静

  刚刚结束的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大数据、大扶贫两大具有引领性的战略行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战术抓手。其中,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就是一个重要抓手。我理解,就是要以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为重点突破,建设好多彩贵州的大文化格局,回应好大数据和大扶贫战略行动,为决战全面小康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力。

                                      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需要大文化支撑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重点实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指示,决战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关于大数据,总书记指出,面对信息化潮流,只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入融合,必须在信息化方面多动脑筋、多用实招。我国大数据采集和应用刚刚起步,要加强研究、加大投入,力争走在世界前列。关于扶贫开发,总书记指出,对贵州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主要的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指示,既充满了引领发展潮流的战略思维,又充满了民生情怀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但新路在哪里?大数据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取向,大数据是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大战略、大引擎和大机遇。底线是什么?我理解贫困就是底线中的底线。要守发展的底线,针对的是“”,要守住生态的底线,还是要针对“”才能破题,因为现实中很多生态环境破坏都与“”分割不开,往往是经济贫困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如果说大数据战略行动上接“”,那么大扶贫战略行动则下接“”,一个强化对发展趋势的引领,一个强调对发展短板的修复,一个强调对经济的强势驱动,一个强调对财富的民生普惠。两大战略行动相互照应,既是基于我省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这一基本省情的判读,又是对我省“十二五”期间提出的“主基调、主战略”的坚持和深化,更是对我省“十三五”期间决战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和战略行动。

  而这里特别值得提出来加以思考的是,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大扶贫,其实都离不开大文化的有力支撑。

  首先,大数据需要与大文化深度融合。当今时代,大数据产业风起云涌,而在其内容层面显然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没有文化内容、文化创意的大数据,往往只是一个技术上的大数据壳。另一方面,大文化也需要借助大数据以提升其传播力、影响力。但目前,现代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的渗透和融入程度明显不够,文化科技人才极度紧缺。没有科技支撑,文化的传承、保护,传播和创新容易流于形式、成为空谈。现代社会迫切呼唤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比翼齐飞。

  其次,大扶贫需要与大文化深度融合。扶贫扶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扶贫必扶智”。总书记提出了扶贫中既要“扶志”,又要“扶智”的双重命题,而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把扶贫工作上升到了一种大文化的高度,转变成了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一些贫困地方、一些贫困人口多年来越扶越穷,其根本原因就是扶不起“”,“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认同自己的贫困地位和贫困身份,简单地说,就是“认命”。因此,扶贫,只有立下愚公志,才能打好攻坚战。

                大文化的建设目标在于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

  中共贵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在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等战术抓手。显然,大文化的建设无疑必须紧紧围绕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这个抓手。正是基于此,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既是一个战术抓手,又是一个战略目标。从战术抓手来,这个工程要服务于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从战略目标来看,这个工程的目的是要建设一个文化强省,这里的“”是个形容词。把文化做强了,文化才能成为一个有力的战术抓手,来助推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而如何做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这又必须以大文化的思路有力推进。

  从大文化的视角来看,文化不仅是指文化事业,也不仅是指文化产业,更是指一种强大的文化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次把文化作为重要主题,主持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十三次集体学习,去年又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也正因为如此,贵州近年来着力构筑精神高地,旨在冲出经济洼地。贵州省十一次党代会在文化建设部分特别指出,“一要改变自卑、自轻、自懦、自弃及自大心理,树立和形成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文化思想。二要抛弃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倡导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文化氛围。三要破除畏难情绪、懦夫思想,坚持和发扬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顽强作风。贵州的文化建设,无论是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文化产业的振兴,都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这几条。”从这个视角来看,今天我们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必须要有自信、有创新、有担当。

  第一,要有自信。“多彩贵州”是10年来成功雕琢的贵州文化名片,是对贵州地域文化形象特征完整、准确的概括和全面诠释,已成为独特的省域文化符号,对于提高贵州知名度,增强贵州文化自信、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彩贵州”的成功打造,让我们不仅对历史积淀的丰硕文化资源充满自豪,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的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充满自信。

  第二,要有创新。“多彩贵州”已经成为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但“多彩贵州”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贵州之所以被称为“多彩”,是因为这片土地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更积淀了同样丰富的红色文化、山地文化、传统文化。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要能真正成为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抓手,就需要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切实做“”红色文化、做“”民族文化、做“”山地文化、做“”传统文化。充分展现贵州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多元一体、多样和谐的特质,塑造新时期贵州形象,传播新时期中国价值

  第三,要有担当。正因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是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的战术抓手,因而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要狠抓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激发大扶贫中的反贫扶贫抗贫动力,激活大数据中的创意创新创造活力。要狠抓文化民生,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尤其是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狠抓文化经济,推动文化与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市场、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总之,让大文化助推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让大数据因为大文化的融入而风起云涌,让大扶贫因为大文化的融入而奋力攀高,这才是当代文化工作者应有的选择和担当。

专题访谈:

                          大扶贫战略行动:贵州决战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

  记者:贵州决战全面小康,扶贫开发尤其紧迫,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嘉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今年6月视察贵州时专门就扶贫工作召开了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中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因此一诺,使扶贫开发成为一场我们党在今后五年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攻坚战。

  而贵州则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省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去年的623万人,但贫困人口总数仍居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3.4%下降到去年的18%,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8个百分点,尤其全省91.2%的贫困人口、90.6%的贫困乡镇、92.1%的贫困村都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到2020年实现6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现在算起,平均每年要减贫100多万,扶贫开发已经成为我省决战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

  记者:如何理解大扶贫是紧扣最大短板的重大举措?

  嘉宾: 大扶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这次全会将其作了很大的提升和强化。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首次明确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由此“大扶贫”思路初显。之后,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主体”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两个“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加快了创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进程。这次全会把大扶贫作了进一步强化,将其上升为大理念、大战略、大行动,成为我省修补发展短板、决战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行动,确实体现了省委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视。

  大扶贫的大,首先体现为大理念。这个大理念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三大理念”。科学治贫的理念就是要有一个好思路,走出一条体现中央精神、具有贵州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精准扶贫的理念就是要推动扶贫重点更聚焦、措施更有力。有效脱贫的理念,就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满意。

  大扶贫的大,又体现为大战略。这个大战略就是根据贫困已经成为我省全面小康最大短板的基本判读,把大扶贫上升为决战全面小康的大战略行动,明确为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深刻体现了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贵州主战役。

  大扶贫的大,还体现为大行动。大扶贫战略行动,核心要义是在党的领导下,强化全力扶贫、全面扶贫,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突出“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大扶贫格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一揽子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加快推进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众脱贫攻坚。

                              以大文化推动大扶贫:贵州文化的应有担当

  请问:在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文化能否作为? 

  嘉宾: 大扶贫需要大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他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他在今年9月9日给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又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工作中既要“扶志”、又要“扶智”,这里面显然就应有文化的担当、文化的作为。

  贵州历史以来就是全国的经济洼地。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冲出经济洼地,必须构筑精神高地。尤其指出,“欠开发、欠发达的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绝不能忽视人的思想观念问题,绝不能忽视文化条件的作用,更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推动。我们要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的理念,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既传承贵州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摒弃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努力创新建设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贵州新文化。”因此,在大扶贫战略行动提出的今天,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大文化所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记者:近年来贵州在文化扶贫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嘉宾: 文化扶贫涵盖宣传、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电等方方面面,可以做、能够做的工作非常多。具体到省文化厅来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百村计划”,推动贫困地区村寨建设,促使农产品、村落建筑、梯田景观、传统歌舞、传统手工艺等转变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丹寨县引导非遗传承人建立黔山石桥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易兴古法造纸合作社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蜡染技艺传承保护基地和示范基地、卡拉鸟笼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黔南州通过“公司+协会+农户”,鼓励平塘牙舟陶、三都水族马尾绣、惠水枫香染等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开展好生产性市场营销活动;玉屏县在资金和政策上鼓励、支持萧笛传承人扩大生产规模。这些做法,对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把文化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启动实施“三个一工程”,即通过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村、优秀演出团、特色文化产品”,将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尤其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品、优秀演出团及文化产业示范村给予倾斜和扶持。比如,打造贵州彝族文化产业走廊,带动毕节、六盘水市等贫困地区一大批小微民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针对民族地区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完善和拓展“政银企”沟通机制,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资金支持;建立贵州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小微文化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提供方便。

  三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抓住中央出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强贫困市(州)“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对全省88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了维修改造,加强了民族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公共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四是把文化人才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近年来积极依托“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和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支持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管理人员、文艺工作者、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力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积累了文化领域“以智扶贫”的新经验。

                      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贵州文化担当的重点打造

  记者: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这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来的?

  嘉宾: 这是结合省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最近中央又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锁定贵州加强文化建设必然的重要使命担当。

  其次,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示我省要“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学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深感包括民族文化、山地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体系,正是贵州的后发优势,大力培植这一优势,是我们奋力后发赶超,走出发展新路的题中之义。

  最后,近年来“多彩贵州”的成功打造,也为我们从文化角度走新路作了有效探索。但“多彩贵州”也需要不断深化拓展,实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是吃透中央这个“上情”,摸透贵州这个“省情”,把握贵州文化走出去这个“外情”,努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升级版的重要行动。

  记者:如何理解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基本内涵?  

  嘉宾: 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首先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要从文化体系的角度全面理解多彩贵州。贵州之所以被称为“多彩”,是因为这片土地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更积淀了同样丰富的红色文化、山地文化、传统文化。贵州是红色沃土,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红军在长征期间转战时间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地方是贵州,红军足迹遍及全省68个以上的县(市、区),留下了重要遗址1029处。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红色记忆永载史册。贵州是多民族的大家园,苗、布依、侗、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创造了“文化千岛”的宏大遗产。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地省份,留下了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相交融的山地文化遗产,青山绿水、古树名木、村落遗存、古老传说,寄托了人类无尽的乡愁。贵州也积淀了丰硕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尹真远赴中原求学,还是王阳明千里入黔悟道,都留下了传统文化的厚重足迹。

  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当然的更还是一个特色文化概念,就是贵州文化的多样和谐共存共生中,最具视角冲击的还是民族特色。可以这样来理解,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体系应该是一个包含有民族“”、红色“”、传统“”、绿色“”的文化体系。我们应在以更高标准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中,切实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山地文化、传统文化相互链接、融合,进而走出贵州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而这也正是贵州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锁定,同时也必将对贵州大数据大扶贫战略行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贵州文化发力: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

  记者:前面说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程对大扶贫将是重要支撑,那这一工程从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角度该如何发力?

  嘉宾: 站在今天决战全面小康,突破最大短板的角度,“十三五”期间这一文化强省目标的实现,省文化系统应该紧紧围绕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三个板块来谋划。一是着眼文化励民来谋划激活贫困地区人民奋力全面小康的自信;二是着眼文化惠民来谋划推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着眼文化富民来谋划引导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包容性发展。

  记者:如何着眼文化励民,激活贫困地区人民奋力全面小康的自信?

  嘉宾: 文化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首要的就是要用好这种精神力量,点燃全省四千万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激情,不断自觉自强自信、创新创先创优。“十三五”期间,要推动文化对扶贫主体动力的激活,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讴歌抗击贫困、后发赶超的典型故事和崇高精神。比如,依托阳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三线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舞台艺术精品,推动形成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良好态势。比如,依托民族节庆文化打造,增进民族团结和谐,凝聚奋进力量。比如,可通过举办“长征文化节”,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凝聚全面小康的强大正能量。比如,强化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建设,有效提振遗产地及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比如,推进文化遗产地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乡土文化挖掘等工作,推动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文化走出去,展示优秀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发展自信。

  记者:如何着眼文化惠民,推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嘉宾: 文化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实现贫困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客观要求。“十三五”期间,要推动文化与民生的融合,不折不扣抓好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夯实“均等化”基础。将公共文化建设重心下沉,资金和政策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倾斜,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流动舞台车”等流动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切实提升贫困地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获得的便利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开展受众满意度调查评估等,注重服务内容和质量提升。继续推进和完善贫困地区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加大免费开放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

  请问:如何着眼文化富民,引导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包容性发展?

  嘉宾: 文化还可以是特殊的经济产品,是能够富民的新兴产业。贵州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更是一个进入门槛较低、能够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的包容性产业。“十三五”期间,要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为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开展好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加大扶持金额和扶持范围。帮助符合条件的小微文化企业做好“3个15万元”申报。充分利用大数据产业、“云上贵州”等平台,帮助包括贫困地区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电商产业,通过“互联网+”推动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依托中国(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北京文博会、西安文博会、厦门文博会、深圳文博会、台湾文博会等平台,为我省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引进来”服务。推动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试点村寨工作开展,抓好民族村寨、传统村落改善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开发生态农产品及传统手工艺产品,发展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带动带动贫困乡村发展和贫困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