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回首66年国企改革路:断奶到重生

13.09.2015  17:50

  1986年8月3日,沈阳市政府宣布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新闻发布会现场照片

  2003年,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成立

  建国66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关键词,而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经历的改革之路无疑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争议最多的。自去年以来,从南车、北车合并后横空出世的“中国神车”,到坊间及专家热议的中铁、铁建合并,央企兼并重组的消息不断传出。9月13日,备受瞩目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再次将国企改革这一话题推上了热点。

  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之路,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改革开放前的成长与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阶段。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国企改革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其实,从50年代开始,国有企业就曾尝试过改革。在经历了多年的“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才走上了如今的道路。这些年中,国有企业经历了哪些改革和变迁?

   改革开放前:从无到有

  1915年,无锡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集资30万银元,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公司。至1932年,申新系统拥有9厂,成为民族资本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纺织企业集团。1950年5月,上海申新各厂合组成立申新纺织公司总管理处,荣毅仁任总经理。1951~1955年,各地申新纱厂全部实现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1949年-1952年 关键词:形成

  建国后,我国国有企业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为了支援战争和保障供给,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些公营企业,比如华润集团的前身就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在香港建立的地下交通站;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敌伪工业等等;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企业,比如著名的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国有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的生产以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但有高度集中的计划色彩。

  1956年7月13日,我国第一辆卡车——解放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它的下线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3年-1957年 关键词:成长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我国建立起一大批由国家建设投资的国有工业企业。到1957年,国家创办了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等一大批重工企业,造出了本土品牌的汽车、飞机。

  此时,我国采用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随着规模的日益庞大,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