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年味变淡警示春节文化亟需包装 可设吉祥物

25.02.2015  21:53

2月24日,大年初六,春节长假将在今天画上“休止符”。民俗讲究“三六九、往外走”,大年初六返程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选择,西安火车站、各汽车站涌现大批客流,或启程出发或返抵古城。马智峰 摄

中新网2月25日电 香港《文汇报》25日发表文章称,“春节越来越没年味,越来越没意思。”除了亲友之间相互拜年、祝福的话语之外,这是春节期间听的最多的一句话。中国春节文化内涵太“单薄”,如今只剩下了吃吃喝喝和打麻将,或看一看春晚,春节文化需要提升和包装。

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春节,到川东老家过年。推磨打豆腐、贴春联、放鞭炮、祭灶神、挑银水、舞狮子、跳车灯等等这些儿时的春节印象,仿佛已成为一种永久的记忆。亲友之间串门,也少了一份围着火塘笑谈的亲密,取而代之的只是形式化地吃喝玩乐,反而给身心增加了不小负担。

许多人都说过年没有意思,是因为把‘年’这个节日和‘假日’混为一谈。”国内知名学者潘知常认为,节日应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它的非理性色彩,比如过年要祈福、许愿、狂欢,这些都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但这些却是春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节日要有神秘色彩人物,西方圣诞节有一个圣诞老人,把圣诞节给立体地撑起来了,而春节却缺乏这样的神秘人物。最后,节日要有一整套步骤,圣诞节要买圣诞树、许愿等,传统春节有吃腊八粥、送灶神到落灯等一系列过程。然而,长时间以来,这些环节却越来越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和丢失了。

那么春节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在春节期间,神州大地上的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还有那神州大地上神奇的一片红色--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福字,红红的灯笼。还有除夕之夜的守岁,大年初一人们走街串巷拜年问好。这些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变的春节文化,这些才是春节文化的精髓。因此,若要重新找回年味,需要重拾这些春节传统文化。

西方的圣诞节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的春节则有3000多年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并不逊色,为什么到了今天春节却不行了呢?对比圣诞节和春节可以发现,西方圣诞节的标志性符号是圣诞老人,还有耳熟能详的《铃儿响叮当》,而中国春节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却缺乏这样的标志性符号或是传播的有效载体。

如今,举办一场运动会或是一场重大活动,都有吉祥物,有会歌、会旗、会徽等。”有关专家认为,春节文化也需提升和包装。有关春节吉祥物,其实民间有过很多探索,灶王爷、春节福娃、春节老人等,都是备选名单。

圣诞节虽有2000多年历史,然而圣诞老人问世却是在19世纪60年代,广为传播却是因为可口可乐公司的一次广告宣传。在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是否应该助推“春节老人”走向全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