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三岔镇柏香台片区:碧水新荷映农家

16.06.2014  13:07

  76岁的冉农在老人,很快就要入住新的敬老院。

  村民郎书林负责村里的卫生,他说:“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场所,环境干净,生活就舒心!

  村民何思均家里办起农家乐,石磨磨制的豆花是招牌菜。

    河水潺潺,山峦安详。栋栋黄墙青瓦的农房,背靠山,面朝河,如同身穿校服的学生,格调统一,整齐有序。这不是欧洲的风情小镇,而是贵州遵义县三岔镇的柏香台片区。

    柏香台位于遵义县三岔镇,以前叫柏香台村,下辖5个村民组,286户,1400多人,现在改为庆远社区柏香台片区。

    柏香台是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近两年,相关部门整合各方资金,“共做一席菜”,为柏香台新农村建设投入2000余万元,治理河道,新修污水处理设施、大型沼气池、通组入户路、文化休闲广场等,翻新改造村民住房等。“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休闲有广场”,美丽的环境“倒逼”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

    基础夯实

    柏香台的变化,身居其中的村民津津乐道。从广西苍梧嫁过来的钟彩梅,感受很深刻。

    2011年,20刚出头的钟彩梅,第一次跟着丈夫彭长青来到柏香台的婆家时,赶上下雨天。从三岔镇下车后,步行1公里左右,才能到彭长青的家。穿过柏香台的小河,水质污浊,村民的房前屋后,到处能看到垃圾。离家越近,泥巴越多,脚步越沉。

    如今,孩子已蹒跚学步,3年多,钟彩梅一直生活在柏香台,感受着“一天一个样”的变化——

    从柏香台穿过的漫滩河,是几条小溪的汇合,原来宽度不到4米,干旱易断流、洪涝易成灾,两边的水田,几乎年年被淹,难有产量。

    柏香台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从夯实基础做起,花费数百万元,治理河道,不到4米宽的小河,通过拦河坝、固河床、加高河堤、围护栏等措施,变成了10余米宽的河道。河道周边的农田,种上成片的莲藕,夏秋赏荷花,秋冬吃莲藕,一举两得。河道旁的风雨休闲长廊,木质结构,青色瓦片,有步道、有长凳,是群众休闲、纳凉、摆龙门阵的好去处。

    柏香台的硬件设施建设,除河道治理外,还有“两大件”,即污水处理设施和1000立方米的沼气池。

    省农委农业资源环境管理站李筑江介绍,柏香台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借鉴省外经验,结合我省污水处理的成熟技术,采用了目前最适合农村的无动力和隔酸原理的人工湿地生物处理技术,是全省第一个。处理流程如下:生活污水→预处理→人工湿地生物床→植物稳定塘→排放。排放的水,可直接用于浇灌和生产用水。

    柏香台、营上、金竹林和前进组的190余户农户、三岔镇养老院、洗车场和汽修厂、农家乐所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将全部通过此污水工程解决。

    投资200余万元建设的1000立方米的地埋式常温大型沼气池,建成后能为柏香台100户村民供应清洁能源,除本地垃圾、秸秆外,还将“消化”附近养猪场的粪便,减轻养殖场污染压力。

    除以上“三大件”外,柏香台还建起了休闲文化广场、村民娱乐室,通组路、入户路全部得到硬化。更重要的是,村民的住房,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合理规划、自主建设”原则,基本翻修、粉刷一新。农民对建房子本来情有独钟,政府对外粉刷、屋顶立面及贴瓷砖等“修饰打扮”给予一定补助,村民借打造“美丽乡村”的东风,把房子内外装修一新。

    看中柏香台美丽的环境,镇里新建的敬老院选址这里,已装修一新,数十名老人将很快搬进来,在这里安度幸福晚年。

    生活改变

    柏香台组65岁的郎书林,干活利索,是个会做很多活路的“多面手”。常规种地不在话下,木工、石匠、泥工、篾工……样样拿手。建于2010年的新房,是他自己同燕子衔泥一般,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亲手建成。此外,他会写对联、拉二胡,称得上柏香台的“书香门第”。他家的大门上,贴着他自己写的对联:去年实施四在农家,而今打造锦上添花。文句虽一般,却透着村民的朴实感受。

    郎书林的屋前,水泥地面,干净如洗,星罗棋布地摆着大小不一的花钵,花钵里,种植着不同的花草,旁边一个铁皮垃圾桶;屋后的小庭院,栽种着柚子、枇杷、豆角、玉米、辣椒苗等水果和蔬菜。庆远社区主任康后健介绍,柏香台几乎家家户户的前庭后院,经过整治后,都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庭院花园。

    要保持环境的干净,需要定人管理,柏香台选了两位老人负责打扫卫生,郎书林是其中之一。他负责的地盘包括2.2公里进寨路、300多米河道、140米休闲长廊以及自己屋前的面积。每天清晨6点左右,老郎就起来打扫卫生,少则4小时,多则6小时,冬天也累得一身汗。他扫拢的垃圾,装好待人上门收集。每月报酬虽只300余元,但他干得很高兴:“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场所,环境干净,生活舒心,报酬多少没关系。

    郎书林一家,老郎负责种植所剩不多的土地,为片区打扫卫生,老伴负责家务,儿子儿媳就近打工,3个孙辈上学。农民的生活,与务农渐行渐远。

    “村民越来越讲卫生了,再没有人乱倒垃圾,家家户户门口放着垃圾桶,定时定点有人上门收垃圾。”郎书林说。

    彭长青和钟彩梅夫妇回到家乡后,再没外出务工。彭长青在附近的水泥厂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在外面打工,挣得虽然多点,但扣除路费、房租费,真正落入口袋的并不多。”现在有了孩子,彭长青夫妇都不愿意让孩子成为“留守娃娃”。

    钟彩梅在片区办公楼一楼开了间小超市,除经营小百货、小食杂外,还代收手机费,代办信用社的“村村通”服务点,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房子不交房租,条件是免费为办公室打扫卫生。既能赚点零用钱,又能在家带孩子,照顾一家老小,钟彩梅感觉不错。

    “农闲或晚饭后,村民会选择到活动室玩,或到河边散步,或到广场聊天,女人们到广场跳舞”。钟彩梅说,“没有搞新农村建设之前,村民没有这条件,也没有这些生活习惯,一天一天就变了。

    三岔镇政府工作人员吴静说,通过新农村建设,生活环境得到美化,“倒逼”村民改变生活习惯,再不好意思乱丢乱吐。就连穿着也有改变,村民在广场上休闲,穿的都是布鞋、皮鞋,穿雨靴、黄球鞋的少了。

    康后健说,村民不仅卫生习惯改变了,思想观念也有了变化。过去守着少许的耕地,难以养活一家人,但村民捏着怕死,放了怕飞,成了鸡肋。现在,农民可选择的增收渠道多了,都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大户或公司,自己轻装打工。

    产业拓展

    柏香台本没什么产业,以前是个纯农业片区,种辣椒是当地村民的主打产业,但辣椒种了3年,不能再种,必须轮作。村民以就近进厂或外出务工为主。

    新农村建设,为柏香台带来商机,带来更多工作机会。

    经反复考察,重庆商人张世忠看中柏香台的气候、生态、交通优势,选择在柏香台投资度假村,取名为“俊逸度假村”。项目拟投资4000万元,已于去年4月动工,预计明年“五一”开业。他介绍,度假村将集餐饮、居住、休闲、康体、娱乐为一体,以普通家庭消费得起的大众化服务为主,度假村开业之后,将能同时接纳300人食宿,用工人数达80人左右。张世忠认为,柏香台是屯兵之地,有历史底蕴;作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点,有良好的环境和生态;距县城仅8公里,渝黔高铁开通后,距高铁站也仅10余公里,有交通便利优势,相信生意不会差。

    除张世忠外,本地商人杨成斌也将投资2000万元,在柏香台建设度假村;张金文流转300亩土地,开办家庭农场,另外还将引进大户种草莓、西瓜、提子等精品农产品……

  37岁的何思均,以前在外地从事美容行业,家乡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后,他联合三兄妹一起,合建了一栋面积上千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办起农家乐,取名为“梦里老家”,去年8月开业。

  他告诉记者,蔬菜基本自己种植,供不上时由村民送货上门,土鸡土鸭也是村民送货上门,价钱还不贵。他指着老房子门口的石磨说,他家出售的豆花,就是石磨磨的。怕记者不相信,他顺手拿起塑料水瓢,在锅里舀了点浸泡着豆花的卤水,非让记者品尝,确有淡淡的甜味。当天,来自重庆的客人正在柏香台选点,以便夏季组团来避暑,记者巧遇他们在“梦里老家”吃中饭。客人张敏芬说,柏香台环境美丽,饭菜喷香,吃住农家乐,每人每天50元的收费标准,完全可以接受。何思均热情推荐,期望能谈成生意。

  据了解,柏香台的农家乐,从无到有,目前开业的已有4家,还有数家有意加入。随着两家度假村、数家农家乐的陆续开业,柏香台的接待能力将大幅度增强。也许有一天,“到柏香台去度假”,会成为遵义、贵阳、重庆等城市居民的好去处。

  何思均介绍,柏香台农家乐接待的收费标准,将由政府统一定价,各农家乐诚信经营。“诚信是做强做大农家乐的基础”,何思均有自己的生意信念:创业之初,不论定价标准高低,只求赚足人气;今后哪怕生意再火,也要讲诚信,绝不能“见风涨”。(本报记者 罗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