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乌蒙高原“三座金山”

11.11.2014  21:31

  贵州毕节,乌蒙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6年前,毕节试验区的开设,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希望有关方面继续关心支持毕节发展;希望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力图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而这一突破口,即为民生之本的农业,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精品山”、“规模山”、“品牌山”三座金山,从而开启毕节农业发展的“中国梦”。

 

  新一轮农业大发展机遇就在眼前——

 

  由于受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毕节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农业生产也一度陷入“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的绝境。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生存怪圈困扰着毕节社会经济的发展。

 

  198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贵州省委在毕节设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拉开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2013年初春时节,国务院以国办函〔2013〕35号文件,批准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试验区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求东部地区加大对毕节市的帮扶力度,积极支持试验区建设。

 

  2011年5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会前,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为毕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国家20个部委先后出台差别化支持政策,成为毕节大发展的强大政策基础。

 

  自2007年开始,农业部就把毕节作为部长联系点,部长韩长赋等部领导多次深入毕节考察指导工作。2013年8月29日,农业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唱响‘乌蒙山宝·毕节珍好’”,“打造了一批生态农业品牌,既发挥了生态优势又保护了生态环境。”今年9月16日至19日,农业部调研组赴毕节调研,形成了《走农业产业化开发之路的有益探索——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调研报告》,对作为农业部部长联系点的毕节试验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努力和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

 

  发展生态经济,向荒山秃岭宣战——

 

  开门是山,不妨换个路子“”山。

 

  毕节海拔高,立体气候明显,孕育了毕节多样性的生物资源,境内盛产玉米、油菜、马铃薯、大豆、烤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水能资源上,乌江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使毕节成为乌江流域梯级电站开发的重量级地区。矿产资源上,有煤、铁、磷、硫磺、铅、锌、钼矿等。然而,在闭塞的时代,由于交通的制约,毕节的资源优势难以变成经济优势,山货变不成票子。

 

  赤水河畔的七星关区橙满园村,由于处于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深,长期生态恶化,村民生活贫困。村支书张安福说,毕节试验区成立后,橙满园村围绕生态建设主题,以生态建设带动开发扶贫,实施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

 

  脐橙、血橙、锦橙……众多柑橘品种在橙满园村生根结果。1988年至今,橙满园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60亩,发展经果林7500亩,森林覆盖率从19.5%上升到88%,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6元增加到近7000元。

 

  橙满园村的变迁,是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的缩影。毕节市市长陈昌旭说,试验区坚持把开发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强化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转变。

 

  “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毕节试验区探索出这套“五子登科”的经验,充分发挥群众创造性,极大改善了恶劣的生态条件,不仅在试验区深入人心,也让群众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近年来,赫章县持续打造“百里核桃长廊”精品示范带,大力建设“国家核桃良种基地”,着力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科普、研发为一体的“现代核桃产业园区”,并在全县范围充分利用适宜坡耕地、闲置耕地、宜林荒山等种植核桃,做到核桃种植全覆盖。按计划,到2015年,全县核桃种植累计将达200万亩、核桃产量超过6万吨、综合产值超过37.5亿元;并推动森林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让核桃成为群众增收的“摇钱树”,成为乡村旅游的“风景树”,成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

 

  沧海桑田,喜看今日毕节,石漠化总面积从2005年的6526平方公里下降到2011年的598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河道、街道、小区处处绿意盎然。昔日“秃岭荒山”已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4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228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3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6元。

 

  向现代农业要效益——

 

  毕节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添翼加翅

 

  8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七星关区朱昌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走进生产大棚,金黄的瓜像一个个醒目的灯笼,密密麻麻地挂在大棚的顶部;一株株几米高的西红柿,苗端被线吊在棚顶,浑身挂满了一串串火红的果子。而其他的茄子、辣椒、扁豆、丝瓜及很多叫不出名的蔬菜,把整个大棚装点得姹紫嫣红。

 

  朱昌镇镇长张政权介绍,该园区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形成“土地向业主、资金向园区、产品向企业、农民向产业工人”集中的格局,走出一条“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让农民非农化起来”的园区土地流转之路。

 

  在织金县九丰蔬菜基地,来自山东寿光的基地负责人李义谦光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20多年,他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一亩大棚的产值远远大于10亩传统农作物的产值。我们现在的大棚亩产值在10万元以上。我们在这里搞大棚蔬菜种植,既是投资盈利,也是为了带动当地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

 

  由台湾台一集团、穗耕种苗集团与金沙梦樵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金沙县台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围绕蔬菜、花卉、水果、观赏树种、香草、水生植物六大特色产业,集中打造集种苗引种繁育、推广和农业技术培训、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社会各界实地参观后均翘首称赞。

 

  目前,金沙县台金现代农业观光园、威宁草海泰丰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以及乐义家蔬菜基地等一大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正逐步成为带动引领全市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力引擎。

 

  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

 

  2014年初,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毕节调研时指出,贵州的优势在山地特色农业,出路也在这里,要从实际出发,创造出很多调整结构、增收致富的好经验、好方法、好模式。

 

  今年的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围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以品牌化实现高效生态农业,从而提升资源价值,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益。

 

  为了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有效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毕节市委、市政府,立足实情,谨慎论证,大胆尝试,决定以一个覆盖全市农产品的大品牌,推动全市农业升级转型,促进全市经济增效发展。这就是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毕节模式”。

 

  日前,贵州省毕节市农特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已由国家商标总局受理。商标一旦注册成功,“府茗香”、“清池绿茶”、“金沙贡茶”等知名茶叶产品,与“大方天麻”等10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将统一贴上“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的品牌销往全国各地。

 

  毕节织金竹荪蜚声中外,其主产地织金县也先后被评为“中国竹荪之乡”、“中国食用菌百强县”,并获“织金竹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近年来,得益于西南联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付春山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邦农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资本的注入,织金竹荪迈向了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的发展路子,产品也开始大批量变成了优质商品。

 

  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认为,毕节最大的品牌就是生态,要坚持“走生态路、打有机牌”,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申报认证,把生态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围绕生态来利用和发掘特色农产品,努力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

 

  毕节市副市长李玉平介绍,按照“乌蒙山宝·毕节珍好”模板,把各自主导产业品牌统一到“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公共品牌下来,聚集到各自主打的1至3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如大方天麻、大方皱椒、织金竹荪、赫章核桃、威宁马铃薯、金沙贡茶等品牌上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毕节,一幅崭新的新农村风情画卷正徐徐展开,魅力无比,风光无限。(肖克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