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死亡之海”防护林 中国技术推及非洲

07.08.2015  15:34

中新社塔克拉玛干沙漠8月7日电 题:探访“死亡之海”防护林 中国技术推及非洲

中新社记者 张素

南北贯穿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漠公路两侧,是塔里木油田公司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经过12年的攻关研究、历时3年建造的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专家介绍,该工程不仅有效防治风沙危害,还已成功对外推广,有望参与“非洲绿色长城”计划。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约33.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年均风沙天气200余天、沙尘暴30余天。记者近日随“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驱车行驶,沿途却见两侧植物葳蕤。

防护林牢牢守护着沙漠公路。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人民币,下同),建成全长522公里的世界最长等级沙漠公路,用于开采塔克拉玛干沙漠丰富的油气资源。为降低这条经济通道的公路养护成本,中国花费2.18亿元建成全长436公里、林带总体宽度72—78米、总面积3128公顷的防护林。

从植物引种筛选到植物园圃的建立,从先导实验到路段示范,从工程设计到实施维护,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站长徐新文一直参与其间。“国内外专家总会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因为这里是独一无二的。”他自豪地对中新社记者说。

数据显示,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成9年以来,有效降低风速50%—77%,林带内单位时间单位宽度内通过的沙量仅为流沙地的0.98%—12.55%。与原本的机械体系和清沙费用相比,年均节省开支近1700万元。

徐新文说,长年与流动沙漠极端环境打交道,他们已掌握“植物物种选育和种植技术”、“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结构布局”、“高矿化度水灌溉造林技术体系”、“防护林稳定性和管护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体系。

这些技术成果已推广至其他地区。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雷加强介绍,该所累计承担对非洲合作项目7项,项目合作国别及实施国家包括利比亚、尼日利亚、毛里塔尼亚、卢旺达、尼日尔、埃塞尔比亚、肯尼亚等。该所也大量招收和培养来自上述国家的研究生和博士后。

比如编制了毛里塔尼亚首都保护圈荒漠化防治优化方案,建立了尼龙网固沙栅栏展示和植物引种基地。”雷加强告诉中新社记者,非洲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与中国相似,中国的技术往往来自于实践经验,“很容易掌握,成本低而效果好,还能发展沙产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相关机构也经常说‘中国的技术在非洲比较好用’”。

推广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虽已完成利比亚公路风沙危害防治项目25公里的沙漠公路及150公里的海岸公路风沙危害防治和生态防护林工程初步设计,却因利比亚战乱不得不终止。

目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为科学家们带来更多机遇。“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雷加强说,中国技术得到广泛认可,比如“非洲绿色长城”计划主席国毛里塔尼亚国家就提议将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作为该计划的技术指导牵头单位。

不能把固有的技术直接移植,而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徐新文说,研究所已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有60余年的经验积累,有信心推进技术惠及非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