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应是“文化遗产日”

14.06.2015  11:05

今天是第十个全国文化遗产日。一天内,有78处“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物建筑”免费开放;演出、展览、讲座、体验等百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也集中展开。尽管“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成为“文化遗产日”已有10年,可我们真的都明白什么是“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什么区别了吗?

本帮菜也是“非遗

上午在浦东三林镇,小河流淌而过的三林老街南岸的本帮菜馆门口,几口大锅正冒着腾腾热气。待本市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颁牌、上海首届香囊制作大赛颁奖等仪式过后,就将举行“我们家的味道”本帮菜厨艺大赛。以家为单位的参赛者,将现场烹饪一道“扣三丝”和本帮自选菜。被《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第1集聚焦的“本帮菜传承人”李明福,担任主评委。

本帮菜”也是“非遗”!确切的说法是——“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去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与其一起列入“非遗”的“烧菜技艺”还有“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市非遗中心副主任高春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非遗”更倾向于不落文字,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数百上千年的“技艺”、仪式、表演、习俗等。因此,包含点雄黄、洒沐兰汤等习俗在内的“端午节”早在2009年就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而“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石库门再成热点

市政协“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研究”课题组近日赴虹口、闸北两区调研,力争在年底形成高质量的报告。于是,石库门再度成为社会热点——上一次,是“石库门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之际。

有些文物专家,亦即“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对所谓“石库门申世遗”有诸多问号。世界遗产,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要申请哪一类呢?如果申请的是物质遗产,那么就必须具体,哪一幢、哪一片区的石库门建筑,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等价值。石库门是华洋杂处时期上海独有的建筑——历史不那么长,其建筑的艺术风格也并非完全一致——如何判定其文化价值?如果推举其到世界层面——世界上又有多少“石库门建筑专家”?上海自己孕育的“石库门专家”多半出自高校,他们的推举是否能让世界建筑专家信服?

如果走“非遗”的道路,那么放眼全国,“石库门营造技艺”确实上海独有,因而去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并不太令人意外——但显然并不太让人知晓。其中“营造”二字也值得推敲。高春明表示,“石库门”作为“非遗”的落点,一是“建造石库门的技艺”,二是“营造石库门生活氛围”的“生活方式”。评定“世界遗产”的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认为,从“非遗”的角度来说,新天地哪怕恢复了“建造石库门的技艺”,但里面不再有居民居住,丧失了“石库门生活方式”,故而对“保护最终是为了复苏消逝的生活方式”而言,新天地作为石库门的改造,是“失败的”。

生产性”成为关键

耐人寻味的是,韩国抢先一步把“端午”作为“韩国习俗”纳入“世界非遗”之后,在中国引发了轩然大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透露,韩国申请成功的原因,就是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保存着与端午节相关的庙宇、祭祀礼仪等丰富的习俗。而中国,几乎只剩下了“吃粽子”。同理可证,“石库门营造技艺”若申请世界非遗,那么就要反观——如今,中国依然保有百年前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吗?

今年是中国展开非遗保护工作第10年。2000年,当联合国把中国昆曲列为世界非遗首批名录榜首时,我们还没有开始保护,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非遗”。当中国端午节也被纳入世界非遗名录后,我国端午节也开始放假了。放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国民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民俗。

申遗的目的是什么?每年一天的“全国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是为了什么?在这一天里,组织百余场“非遗”活动、开放一处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非遗工作者的回答是:“生产性保护”,亦即以生产、使用、体验等实践活动,最终在当下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复苏优秀传统精髓。届时,每一天,都会是“文化遗产日”,我们也不会怀着复杂的心情,纠结地去“申遗”了。(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