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还是求知?

05.07.2014  19:50

               

教育涵养人广阔的惊奇感和自由感,惊奇感和自由感不该成为奢侈品和宣传品

一年一度的高考,一年一度的志愿填报。热闹而落寞。热闹是自然的,学生们和家长们透过各种途径,提供志愿填报的种种信息。落寞的方面却很少被注意,在志愿选择方面总是有太多实际的、工具性的考虑,进大学到底为什么、受教育又是为什么这样的根本问题,被完全忽略。“求知”作为教育的自明的目的,越来越被从事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人所忽视。现代教育观念和体系越来越视“职业”为教育的目的,教育被现代社会的职业化所劫持,充分表现在教育这种以求知为目的的学习活动,为教育应以职业培训的社会冲动强制取代。

教育观念的目的性转移,尤其表现在人文科学的被轻视之上。一方面固然有我们自小学而高中的教育里面,其实并没有所谓真正的人文即自由而独立的思想方式的养成,大多数是伪人文即学着诗歌小说音乐却根本不领受这里面与生活和心灵相关的价值,也不以涵养品性为其目的;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对于教育目的有着根本的误解。教育目的越具体化,教育就越功利化,越功利化的教育也就会越职业化。这也意味着随着教育的世俗性诉求的加增,教育的养育性的方面在缩小。教育首先在于能够养育一种品性,养育一种理念,涵养人广阔的惊奇感和自由感。在我们今天的教育里面,惊奇感和自由感成了奢侈品,更可怕的是成了宣传品,而很少或者不客气地说从来没有在教育中获得落实。

不妨举几个例子。填报志愿的时候,在社会和家长的主持下,理科生会更倾向于选择工科及与现实性相关的学科例如医科,理科中偏重于基础的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则会列于选择的低位。如果理科生选择文科,除非是社会科学,就是彻底的离经叛道,要遭到强烈的反对。我就碰到好几位学生,他们曾经向我吐槽心中的郁闷。我所在的浙江大学是大类招生,新生只按理学部、农学部、工学部、医学部、社会科学学部和人文学部等入学。新生入学后的第二年(5月份左右)才选择专业,进入不同系科学习。有位理学部的学生很喜欢中文,想填报中文系,但家长知悉后极力反对,无奈之余,他选择了与自己的普遍性关怀有关的理科专业。而文科生优先选择的是社会科学例如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管理、经济和金融等,人文学科例如文史哲则似乎只是低分考生的选择。对不起,如果他想选择哲学,那就得说服父母。有不少学生告诉我,他们是多么想选择哲学专业,却迫于父母的反对而放弃。我们哲学系最坏的情况时只有3个学生。

当教育愈来愈被职业化浪潮挟裹而去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受教育的意涵也就越来越空洞。而在许多情况下,当我们以为职业化是教育的本质时,也就离应以求知为目的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远了。可以说,我们今天离教育本身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体会教育过程本身所蕴含的福祉。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们”(父母和社会)自以为知道得太多,尤其是我们的城市和城镇文化。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都是“受过教育的人”,自以为很了解教育很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然而我们却对教育的原本目的视若无睹。我们根据自身的职业化经历来理解教育,也以这种方式安排自己的孩子。而当孩子在教育里面失去自由感时,他们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自由感。在这方面,更值得赞许的或许是农村那些“无知的家长”。我这两天接到一个农村老乡的电话,她说她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填报志愿,就完全让女儿自己选择。家长的这种无知感,或许能够造就一个学生的自由,能够造成一个学生去探索什么是她真正想要的教育,造成她自己。

或许,我们今天需要更多敬畏于自己的“无知”的家长,需要更多地敬畏于自身“无知”的社会。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家长和社会都要了解我们的所知极其有限,对不确定的未来却应抱着更多的信心。

(作者为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