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麟——我在英语路上

23.03.2015  19:27

贵大新闻网讯 (记者团 李杨红 张圆 摄影报道) “难得的好老师啊!讲课条理清晰,奖罚分明,真正为学生着想!”“沈哥上课很好,我们都很享受课堂气氛!”“能提供观察问题的新视角,称得上为人师表。”学邦网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麟老师的主页中,铺天盖地的赞美贴席卷而来,他有多大的能量,能得学生如此高评?

求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1999年,沈麟考入贵州大学外语系。首次与外国人交流是在第一堂口语课上,外教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大堆,然后全班都云里雾里的用很生硬的英语吞吞吐吐地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当时很羡慕英语说得很流利的同学”他忆起当时的情形,不禁感慨:“好在外教并不在乎我们说得有多好,而是一点一点地引领我们学习。”在学习英语路上,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听力、口语都是他的绊脚石,他只能靠听磁带来练习听力与口语。曾经也想过放弃,但是老师的关照引领他做出正确的调整,使他克服内心不敢开口的恐惧,从“想放弃”的黑暗中走来,找到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行。他曾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他看来,从实践而来的知识与经验远远强于老师教授。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想起第一次用英语与外国友人交流时,他眼中的喜悦无法掩饰:“当时鸡皮疙瘩都起了,觉得真正达到了我们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目的。”他说:“从不会,到会一点,再到会,最后可以进行自主交流,这样一个过程,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过程。”

而回首漫漫英语求学之路,最令他怀念的是同学之间那份难得的友情与师生间的关怀。在本科,研究生、博士时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老师的关怀,都远不是一个“谢”字所能表达的。他先后到英国、泰国、美国、澳大利亚攻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在留学路上,那份不带任何政治性的人文关怀令他刻骨铭心,“在国外,即便我们有文化冲突,但我们始终就是学与被学的关系。”国外的教育讲求独立性学习与小组性学习,铺天盖地的任务,让初到国外的他苦不堪言,不过他没有放弃,遇到困难就及时与导师联系,及时查证。“书上的东西始终只能参考,关键还得靠自己通过实践来验证。”

教育,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谈到如何建设令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堂时,沈麟突出一个“用”字。他认为大学生真正在乎的并不是他能背几个单词,英语说得有多好,四级能考多少分,而是他能把这门语言与他的专业相结合,并发挥相应的作用。他觉得因材施教现在不可能实现,只能适应大部分学生的需求。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比如东盟教育交流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以此来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沈麟于2013年底创ggyystudy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初正式运行,获得全国各高校师生的关注,每周一、周三、周五会发布与英语相关的词条;周六推出双语美文欣赏或电影经典台词;周日会介绍一些人物故事和歌曲。以此来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对于课本上的词汇,他总是会挑一部分出来,让学生用这些词汇来编故事,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个过程,让学生在‘学’与‘用’之间得到磨练”他露出欣慰的笑容:“而我,也总能得到很多惊喜。”

沈麟不允许学生迟到,也不允许课堂上有学生的手机响。他认为课堂应该是清静的,学生应该尊重课堂,对他自己以及对他身边的人负责。“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我应该对他们负责。当然,我自己也会以身作则,给他们定的规矩对我同样有效,而且对我是双倍惩罚。”

发展,学以致用,必有所得

国家的开放,世界的融合,直接影响了英语在国内的发展。近年来,中高考的改革,英语在中考中减少20分,高考减少50分,这在沈麟眼中,不是国家不重视外语教学,反而是更重视外语教学,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调整比分,反而进一步证明国家对外语教学强调“学以致用”。而外语教育可以加强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听到中国之音。

无可否认,学好一门外语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道路,对正在备考四、六级的同学,沈麟建议:首先,不要放弃;其次,一定得找好方法,不为过级而做题;最后,学会“倒排工期”法,平时做好积累,学会有计划地复习。对于英语专业的同学,沈麟则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树立一个方向。最后,他引用哈佛大学推荐的20个快乐习惯之一“不断学习”来激励大学生勇于尝试、终身学习。

相关链接:沈麟,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语语言学博士;项目管理学荣誉博士;现代教育技术博士后,贵州大学公共英语现代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在2013年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获“综合课组”优胜奖;在2014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中获总决赛一等奖。贵州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责任编辑:胡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