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内丘:“七夕”万人祭牛郎织女 历史传承逾400年

20.08.2015  22:25

新华网石家庄8月20日电(记者曹国厂)“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期。神仙都有相爱意,恩恩爱爱好夫妻……”20日“七夕节”当天,河北省内丘县城东关玉皇庙前热闹非凡。

一边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围着五彩的“天棚地棚”,迈着有节奏的脚步、说唱着自编的歌曲,表达着祈盼牛郎织女团圆之心。另一边的戏台上《天河配》《西厢记》《对花枪》等经典爱情戏曲轮番上演,吸引着成千上万人驻足观看。

据内丘县文联主席和连芬介绍,内丘县城七月七庙会是为祭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设立的庙会,设立年代无从考证,其中拜天棚地棚始于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来自河北省内邢台、隆尧、临城等周边县市乃至山西、陕西等省份的数以万计的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入内丘县城,云集东街玉皇庙,不分昼夜,通过上大供、做功、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以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在玉皇殿前的中央地带,众人围唱、祭拜着两张约4米见方的五彩大纸:上面粘贴着日、月、银河、鹊桥、牛郎、织女、花、鸟、鱼、虫等各种彩色剪纸图案。这种表现形式独特的祭祀仪式,就是“拜天棚、地棚”。

和连芬介绍说,这是祭祀活动的重头戏,整幅图没有半句文字,不用笔墨勾画,完全是用剪刀剪纸完成,用剪纸艺术来表现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

今年的天棚地棚制作人范宝秀说:“这种制作手艺是明代隆庆年间传下来的,代代有传人,流传至今。师傅传授,传女不传男,传外不传内,需要通过比赛竞争,确定公认的2位心灵手巧、技术高明的人,承担制作天棚地棚的使命。制作时,制作人要净身、净手、净脸、漱口,穿戴整洁,然后才能剪裁图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两度到内丘考察七月七庙会,他认为,天棚和地棚剪纸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创造,它记录了民间的天文学知识,是民众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