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江清 江苏海事筑造江海一体绿色水运

17.04.2016  21:05

长江南京以下的国际海港区,仅占整个长江航段的1/8,却承担了长江七成多的运输量,尤其是危化品运输,角色更是吃重。数据统计显示,这里每年危险货物运量保持1亿吨以上,2015年达到1.5亿吨,进出港危险货物运输船舶约10万艘次,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此外,沿江十个城市的居民饮用水取水口达83个。

我们压力很大,沿江只要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化工。”江苏海事局危防处负责人说。

压力重重,砥砺前行。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江苏海事局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积极实施“1+2+2”管理机制,在浩瀚江海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江苏海事局危防处负责人介绍说,“1”是动静态监管一体化。在静态层面, 江苏海事打造的船港货一体化监管平台,将船舶、码头、货主、代理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一个界面、一次录入解决所有业务办理。“我们原来对危险品船条条签证、条条检查,每条船都要上去看,哪来那么多人、那么多力量呢?”江苏海事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通过信息化流程后,自动统计、自动生成,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要查辖区来了多少条危险品船、多少吨货、多少个品种,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而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动态层面,江苏海事局根据静态管理梳理出的重点船只进行重点监管。太仓海事局浏河办事处负责人说,80%的安全隐患集中在20%的船舶之上。“每天我们执法人员都会对相关船只进行评估,比如十条船里有三条评估风险较高,我们就会重点检查。

“2”是江苏海事局重点打造的“选船机制”和“船岸界面机制”。 江苏海事局危防处负责人介绍说,江苏海事局重点打造的“选船机制”除帮助货主选择到船况更高、服务更好的船舶之外,其带来的船舶状况和船员素质提升,对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江苏海事局还结合“选船机制”首创船舶污染责任保险机制。“我们此前推进很难,但结合‘选船’,顺利很多。中石化等大货主说这个保险得买,船东纷纷响应。

90%的事故都发生在货物装卸作业期间。” 江苏海事局危防处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江苏海事局联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口部门推行的船岸作业界面管理机制,有效防范了装卸作业环节的事故发生。据了解,该机制在海事和港口部门指导下,建立以危化品装卸作业码头单位为责任主体,以《船/岸安全检查表》为载体,船岸互相检查、码头单位管理层督查,船/岸对装卸作业全过程监控的闭环管理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每批货物上下货前,码头和船方要联合就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和检查,并填写《船/岸安全检查表》,以便于发生事故时双方能及时响应。

船岸界面机制实施后,我们的事故下降非常明显。”江苏长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码头经理胥红明说。

另外一个‘2’是指应急反应能力和污染物接收和处理能力。” 江苏海事局危防处负责人介绍说。

据其介绍,在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方面,江苏海事局积极推动七个分支机构所在的当地政府颁布《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在南京、江阴和南通探索了现场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以海事处辖区为基本单元,由海事处牵头,以辖区码头单位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为主体,建立单元区域联动机制。此外,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纳入江苏省水上搜救应急体系,修改现有预案,扩大水上搜救中心职能,用现有应急体系覆盖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工作,解决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困境。为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在省市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江苏海事局和各分支机构具体承办或参与了多次应急演习。2012年6月,在江苏海事局支持下,张家港海事局还发起成立全国内水首支防治船舶污染水域志愿者服务组织。

在污染物接收和处理方面,在江苏海事局的推动下,一个以码头单位接收为主、社会船舶接收为辅的污染物接收模式正在长江江苏段逐渐形成。

除了对危险品运输进行严格监管之外,江苏海事局还积极推进船舶大气和水体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全国首个水上LNG加注站“海港星1号”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行。在船舶在港使用岸电方面,目前该局辖区已建成各种岸电系统538套,数量居全国之首。在江苏海事局等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长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制度也于4月1日起率先启动。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安全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江苏海事局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据了解,该局积极推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树立标志牌,督促取水单位在取水口附近设立安全警示告示牌;同时,在饮用水取水口集中区设立禁航区,如根据南京市政府请求,在南京大胜关水道禁止运输船舶航行,设立南京市城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此外,建立并实施巡查制度,对划定饮用水源地进行定期巡航,禁止船舶在取水口和保护区内停泊作业。(王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