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冯泳和彭玉两位教授获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31.12.2016  07:34

12月2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表彰大会,授予丁樱等60位教师“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我校冯泳和彭玉两位教授荣获表彰,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柱应邀出席了表彰会。

我校冯泳和彭玉两位教授荣获表彰

今年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启动了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以此激励广大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潜心教学、精心育人、追求卓越。经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和公示,最终确定了60名表彰人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开展此类评选表彰。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谦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



冯泳教授主要事迹

冯泳,女,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7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31年。

1.岐黄教育志坚定,扎根西部育新才 :冯泳教授热爱中医药教育事业,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自觉将思想上的进步化为工作中的源源动力,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将仁德精爱素质教育自然渗透于中医《方剂学》、《中药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学以致用”、“传承发展”等职业素养。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多维度启发学生,注重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其饱满的教学热情、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赞誉,为西部贵州中医药人才培养孜孜不倦努力工作。

2.教研互动勤耕耘,教学改革结硕果: 冯泳教授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道路上辛勤耕耘,科研反哺教学工作成效显著,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贵州省各级各类科研和教学课题23项,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各级各类教材21部,发表科研论文81篇、教学论文25篇;主持项目“以内涵建设互动发展构建创新型方剂教学队伍的实践探索”荣获贵州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加强教研活动,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学科人才的实践探索”、“中药系列专业申报和培养方案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体系”、“科学管理,学科融合,共同进步——方药教研室管理模式”等课题荣获贵阳中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创新性探索和推进《方剂学》课程市场调研实践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填补贵阳中医学院《方剂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空白,并于2012、2013、2016在全国方剂学术年会作大会发言以推广运用。努力促进方剂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将贵阳中医学院《方剂学》课程建设成为贵州省精品课程,积极促进贵州药学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填补贵州省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分析、中药涉外、苗药方向招生专业空白,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共同进步彰诚信,合作分享促发展: 冯泳教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关怀备至,积极开展全校提高性、宣介性讲座以促进青年教师进步,热忱帮助教师们修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请书数十份,在贵州省七所高校开展科研道德和诚信、抵制学风浮躁等大型专题讲座,受益面达到3000余人,充分发挥贵州省级教学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冯泳教授带领的工作团队,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意识强,团队建设工作成效好,其勇于进取、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淡泊名利、言行一致的风貌特点有目共睹。创新性地大力推进方药互动、学科融合、一专多能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冯泳教授所在方药教研室全体教师成为全校教学质量高、团队精神强、教学教改活跃的优秀教研室,在学校教研室评估中连续荣获优秀教研室称号。

冯泳教授勤奋工作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时刻牢记自己平凡而又特殊的两个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人民教师”,一丝不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默默耕耘在讲台上、在实验室中、在办公室里,其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奉献拚搏、扎根贵州的风范得到同行一致认可,赢得2006年“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被授予2005年“贵州省三八红旗手”、2006年“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2009年“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被授予贵阳中医学院“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贵州省直属高等学校十佳教职工党员”、2013年“贵州省省管专家”等荣誉称号。


  彭玉教授主要事迹

彭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10月出生,1983年2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现任贵阳中医学院三级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33年。

彭玉教授1982年12月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分配至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直管附属医院)儿科工作。1984年9月作为年轻教师参加全国第二批中医儿科高级师资班,从此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教师生涯。其成长为教师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校儿科教授姜开文、黄建业、宋琼芬、陆淑玲等老一辈教师的帮助。1997年参加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学习3年,师承国家级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导师黄建业教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对祖国医学与教学事业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为祖国医学与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2011年由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荣获了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医学教育目的不仅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更应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医生。彭玉教授主讲《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儿科学》、《小儿推拿学》课程。《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由于西医学教学模式细微有序,数理逻辑推理性强,学生极易接受,或惯性地应用西医思维模式去论证传统的、宏观整体的中医辨证体系,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必然在学生学习中发生。而传统中西医临床课程教学模式是中医讲中医、西医讲西医,中西医怎么结合只能根据授课教师自己临床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发挥来讲授,学生学后常感到中医学不精、西医学不透,中西医难结合,如何在有限学时让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儿科优势和不足,成为课程教学的难点。2005年作为儿科学科带头人,带领儿科团队潜心专研,从临床治愈疾病选择疗效最佳的治疗方法着手,把儿科常见疾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以及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四大类,凝练形成了“儿科四种分类教学模式法”,应用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结合儿科诊治疾病的优势与不足。2008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获贵州省省级教学成果奖,论文“四种分类教学模式法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获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二等奖。之后“分类教学模式法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获国家“十二五”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项目,研究成果获2项厅级教学成果奖。近年来带领的儿科团队不仅恢复了贵州省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中断十余年的学会工作,组建了新生儿、儿科病房,使儿科发展成为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省级重点专科,中医儿科获二级硕士授权学科。还以临床促教学、科研促教学,以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技术”研究为契机,组建小儿推拿团队,开设的小儿推拿门诊、本科生《小儿推拿学》课程,在三甲中医院与全国中医药院校也属首列。完成本专科与研究生教学约4914学时;主持或参与教学改革课题14项(省级以上6项,厅级8项)。获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厅级5项)。发表教学与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两部,参编7部;参编教材8部。主持国基等国家级项目4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获院内制剂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