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在传说黄帝升仙处甘泉宫考古发现汉武帝通天台遗址

07.12.2015  18:00

央广网西安12月7日消息(记者雷恺)据史书记载,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是黄帝升仙的地方。为了对甘泉宫遗址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为文物管理部门制定保护规划、保护方案提供准确、详细的依据,特别是为了寻找甘泉宫遗址作为秦直道起点的考古学证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甘泉宫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甘泉宫遗址地处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北部。《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因此一般认为甘泉宫遗址区域(秦有林光宫)是秦直道起点。《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涉及西汉皇帝来往甘泉宫时说“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来,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可见西汉时期甘泉宫的兴盛与重要,非一般离宫别馆性质。200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15年完成了甘泉宫遗址8平方公里范围的无人驾驶机拍摄及2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测量,目前完成普探面积40万平米、重点勘探面积10万平米。发现围绕一号、二号墩台(通天台)分布的5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多处遗迹现象,包含夯土基址150处、柱础石177个、石砌基址6处、踩踏面4处、鹅卵石散水3处等。南侧发现疑似墙址与道路。根据建筑基址平面形制、分布位置,初步判断为一处坐北朝南、带围墙、等级较高的宫殿建筑。通过重点勘探首次明确了二号墩台为高约15米的三层夯土台基结构,顶部、周围红烧土深厚,推测二号墩台毁于大火。《汉书·武帝记》载武帝元封二年“起甘泉宫通天台”,根据位置、形制推测一、二号墩台为通天台遗址。

考古人员探明西城城址平面近方形,东西残长637米,南北宽639米,墙体宽5~7米,三面城墙上发现马面11处。西城墙地表残高1.2~2米,首次在西城发现马面。调查中在西城内曾发现长生未央、未字、云纹残瓦当,外细绳纹、内布纹、中麻点纹板瓦、筒瓦、回字纹铺地砖残片,推测西城为西汉时期。

据介绍,甘泉宫遗址考古调查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找到东城城墙,此项工作将是近期考古调查工作的重点。如有可能将尝试对已探明的西城城墙发掘验证其时代、门址、马面分布等,同时寻找甘泉宫遗址与秦直道的衔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