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让“中国汞都”万山汞矿废墟重获生机

03.07.2014  00:15

  中新网贵阳7月2日电 题:生态修复让汞矿废墟重获“生机

  

  作者 周娴

  

  “中国汞都”万山曾因资源枯竭全面关闭破产,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万山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由过去的“卖矿石”变为“卖风景”。

  

  贵州作为中国的矿产资源大省,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严重。万山的汞资源储量曾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有着600多年开采历史。在上世纪60年代,万山汞为中国偿还国外债务发挥了巨大作用。

  

  因长期掠夺性开采,万山遭遇种种生态危机。据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对万山采空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报告表明,1950年至1998年,近50年的汞矿开发采冶炼中,排放矿渣总量累计达到624.2万立方米。

  

  矿渣堆积体漫山遍野,暴雨山洪可冲毁万山全区三分之一田土,溪沟里鱼虾绝迹,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不断。

  

  贵州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刘远辉表示,矿山开采是目前最大规模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损坏陆地生态系统的有组织人类活动,而矿山开采活动大多都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依靠自身恢复至少需要50年到100年才能恢复植被,如果完全没有表土,恢复时间则更长。

  

  现在,万山提出“产业原地转型”,依托“中国汞都”品牌,已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预计到2015年,“全国汞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实现产值50亿元人民币、利税5亿元人民币,解决社会就业4000多个,到2020年实现百亿产值目标。

  

  通过实施矿区生态修复,万山区在汞矿遗址基础上建设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

  

  万山区在生态环境修复上两手抓,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治新污染产生,着力从源头上管控和治理污染。

  

  近年来,万山区已实施的治理工程主要针对矿石和矿渣堆积带来的破坏,采用修建和配套实施挡墙、截洪沟、排水管、渗淋废水处理、土地复垦、绿化等措施,防治它们带来水土污染、挤占河道、占压土地、淹没农田等。

  

  专家指出,政府和企业必须改变过去先破坏、后修复、甚至靠自然修复的模式,转变为主动的、超前的、动态的贯穿于矿山开发全过程的发展战略。多管齐下推进生态修复,大力整治生态疮疤,实现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