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点生态文明新区寻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10.07.2014  19:32

中国试点生态文明新区寻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新华社记者

    中国众多级别的官员称呼中,人们对省长、市长和县长颇为熟悉,但恐怕很少有人听说过“河长”。在西南省份贵州,河长是对赤水河流域内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另一种称呼。

    “别看河长这个称呼听着很山寨,实则责任重大。”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区长刘建平说。

    根据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上月印发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考核办法》,河长们须对辖区内河流水质量负责。对表现优异的河长,其所在地政府将获得1000万元奖励,用于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而对于河流考核水环境质量严重下滑的河长,则要按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河长制考核办法是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的尝试之一。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标志着贵州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正式启动。贵州成为继福建之后第二个以省为单位获批建设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通知》要求,贵州省应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改善体制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

    与东南沿海不同,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均比较落后。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贵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700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3000美元。作为农业大省,贵州农民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为5434元,远低于全国8896元的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也成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一大挑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10日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来自全国九大国家级新区的与会代表齐聚贵阳,在绿色新区创新发展方面分享经验,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提供借鉴。

    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丁磊说,发展经济过程中,考虑到有些产业的引进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做到零排放、零污染。“比如说在金桥地区,经先进设备处理后,排放出来的水可以养金鱼的。

    同处中国西南地区的重庆两江新区,以长江和嘉陵江而得名。两江新区位于长江的上游、三峡库区的核心,因此如何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发展的路子对两江新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自身保护不好就会殃及长江下游和库区。”重庆市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说。

    汤宗伟介绍,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两江新区明确了智能加自然的开发理念。自然就是以江城、山城为特色,充分尊重顺应自然,保护好自然。智能则是尽可能采用低碳、环保、高效节能的智能产品和功能。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黄康生说,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探索改革开放新路子的任务和促进区域发展的重任,在建设中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转变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绿色经济增长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做好表率作用。(记者吕秋平、李惊亚、胡星、曹典、王健参与采写)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