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一场洪水催生的剧变:走向合作化道路的塘约村

14.01.2017  21:04

   150亩羊肚菌在合作社和专家的努力下,即将产出,按照市场价鲜菌价格达百元每斤,干菌出国可卖1000元每斤。张志红摄

塘约村新貌。

 

建设中的塘约新村。张志红摄

塘约村“民规九条”上墙,以树新风。张志红摄

    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皆是为了对付洪水肆虐,原始人类聚合起来铸就的。大禹治水,催生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贵州省安顺市的一个贫困山村,因为2014年遭遇大洪水,村民们穷则思变,大家拧成一股绳,开始了合作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巨大变革。仅仅两年时间,村集体经济,就从2013年的3.8万元,飞跃到2015年的75.6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高到2015年的7859元。过去的穷山寨,变成了小康村。

    2014年6月3日凌晨,一场暴雨降临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将村民们惊醒,不久,洪水从穿过全村的塘约河迅速上涨,冲毁大片农田和道路,漫入多个自然村的农房,浑浊的洪水中,漂浮着衣物和器具。村干部们营救和疏散完群众后,面对一片废墟,村支书左文学陷入了痛苦的沉思:全村青壮劳力几乎都在外打工,怎么重建家园,今后怎么办?两天后,村干部们正帮村民修复被毁农房时,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进村视察,他对困境中的左文学说:“你这个村子前途!因为你这个班子很强,这么大的水,人住得这么散,没死一个人,你们村干部了不起!” 周建琨接着说:“你们为什么不成立合作社?要致富,你就要有思路,有魄力,要敢于踩出一条新路来!” 周建琨走后,左文学躲起来哭了很久——他看到了前途!穷则思变,这时正是组织全村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的时机。

    左二牛召集十一人会,仿佛当年小岗村左文学从小绰号“二牛”,因为他做事有股拼劲。1991年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的他,做过装修、当过电工,有了见识,他回乡创业,很快养猪赚了钱,成为村里最有钱的人。单6年后便亏了,深深体会到农民单打独斗,很难抵御市场风险。 2000年,左文学被村里人选为村主任,两年 后任村支书。此后10多年间,他和村干部多次想为村民办实事,发展集体经济,多因缺乏启动资金而流产。周书记那番话,对他无异于石破天惊!周书记来村当晚,左文学召集11名村支两委成员开会。这些人,跟左文学一样,是村里的能人,都在外打工和创业的经历,都深深体会过单打独斗没有出路。他们从解放前谈起,谈到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谈到村民为什么纷纷外出打工,就是因为单打独斗种地,无法进入小康走向富裕——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接着调整产业结构,搞高附加值的精细农业。”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3天后,塘约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是否成立合作社一事投票表决,结果全票通过!剧变的大幕就此拉开!

    成立合作社,土地翻一番,收入翻几番 2014年秋收后,塘约村的合作社开始运作起来,10月,安顺市农委把塘约村定为安顺市深化农村改革试点村,称之为“拉开了农村产业制度改革的序幕。”开始土地流转入股前,塘约做了土地确权,结果令人惊讶——确权前,全村的耕地面积是1572.5亩,确权后,确认的耕地面积是4862亩!其原因,是村民耕作的积极性不高,除了30%的耕地撂荒外,很多草坡空地没有计算在内。村里利用枯水期,组织民将淤积多年的塘约河清掏一空,筑上了防洪堤坝,并投工投劳,修复了洪水冲坏的房屋和道路、田地。村民们几百年种植的农作物玉米和水稻大部分退出,换成周期短、效益高的果蔬、莲藕等,收入增加8到10倍。到2015年春节,回乡过年的青壮劳力们,看到家乡剧变,纷纷留了下来,因为在家劳作,更有盼头。到现在,塘约村常年在外打工者,从2014年的800多人锐减到50多人。

    两年探索,凝成“塘约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塘约村产业制度改革逐步丰富完善,现已形成了一套可以借鉴的模式。这个模式,总体来讲,是围绕“水果上山、苗木下地、科技进田”版块,发展二三产业。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身份变为股东,以现有土地资源,与农村信用社搭建金融平台,以“3+X”(3指村总支、合作社、信用社;X指村委公司、种植大户、农户等)撬动农村经济发展。塘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党务实行网格化管理。即村党支部再划分为4个支部,10个党小组。党员用积分管理。按照基本要求和模范作用分别列出分值,每个党员建立积分卡,每月10分,每年120分,超过100分的给予一定奖励,少于60分为不合格,调整岗位,把无职务党员调动起来,参与管理。在塘约村走访中,村民们普遍精神饱满,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向往。再过两年,塘约村会发展成啥样?让我们拭目以待。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聂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