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父亲的战场——一位远征军后裔重访腾冲记

09.07.2015  18:06

新华网云南腾冲7月9日电(记者王晓磊、黄豁、李萌)“来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我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在腾冲国殇墓园,68岁的美籍华人杨宽仁眼含热泪。他的父亲,就是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的主力师——198师参谋长杨丽岩。

他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寻找父亲的战场,缅怀的不仅是父亲,还在于不忘记那些为国奋斗的人,永怀感激珍爱和平。

神往的地方

腾冲,滇西重镇,由于地近边陲,被称为“极边第一城”。在抗日战争中,它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占领腾冲长达两年,这里变成滇西抗战的重要战场。1944年9月,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收复腾冲,成为抗战中全国第一个被光复的县城。

腾冲最早进入我的心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杨宽仁告诉记者。

那一天,他离开家乡去国外读硕士,临行前收到母亲信件告知:父亲杨丽岩,在抗日战争中曾任中国远征军54军198师参谋长,参加过攻克腾冲的战斗,立过功。

杨宽仁震惊了,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不了解父亲的经历。从此,“腾冲”二字就烙在了心底。

他在加拿大完成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又先后在加拿大、美国担任高级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但一直对抗战和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杨宽仁在渥太华一家书店里读到一本书《大国之魂》,讲述的是中国远征军的抗战经历。他被深深吸引了。“急忙买来,一口气读完,一遍、两遍……那些遥远的地名腾冲、高黎贡山、怒江、松山,还有无数的人名,不断震撼着我的心灵。

他决定,将来一定要去父亲战斗过的地方看看,以缅怀那段历史。

父亲的足迹

在他父亲杨丽岩的身上,能折射出中国抗战军人的艰苦与顽强。

杨丽岩年轻时赴英国读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抗战爆发后,眼见国家危亡,他决定中止学业,回国加入远征军,逐步升为54军198师参谋长。这个师以战斗力强、军纪较好而闻名。

杨丽岩从军最闪亮的一刻是在腾冲。1944年夏,中国远征军向占据腾冲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牺牲八千余名官兵,歼敌六千余人,收复腾冲。杨丽岩参与指挥的198师正是攻城的主力师。

这一战的胜利意义深远。”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陈亚林说,它不但打破了日军的封锁战略,粉碎了其包围中国、占领南亚的野心,保障了中国抗日大后方的安全,而且极大振作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因为指挥作战有功,杨丽岩晋升为副师长。但他身上亦负了伤,不久便退役了。此后多年,他伤情反复发作,于上世纪50年代去世。

尽管杨丽岩早已作古,但在仍然健在的198师老兵身上,仍能看到这种坚韧和顽强。

92岁的钏必成是该师老兵,随杨丽岩参加了滇西反攻作战,亲历了对光复腾冲起到重要作用的高黎贡山作战等战事。

没有吃的,就靠空投饭团;山上夜间好冷,我的脚冻伤了,直到现在还没好。”老人说,“确实苦,但是面对鬼子,再苦也得打!

永远的铭记

终于,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杨宽仁圆了重访父亲战场的梦,随新华社重走滇缅路报道小组一起,来到了魂牵梦系的腾冲。

七月正是腾冲的雨季。这一天,云层翻涌,下起了瓢泼大雨,腾冲国殇墓园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

在这里,一向举止稳重的杨宽仁未能控制住情绪,伏倒在地,泣不成声。

这么久才来看父亲,愧对他和那些父辈先烈。”他说。

他一件一件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在刻有103141名远征军名字的名录墙上,寻找父亲的名字;在墓园中的抗日英烈群雕纪念碑前,向父辈先烈们敬了酒;找到老兵钏必成,向他鞠了躬……

腾冲,是我父亲和他成千上万的战友,共同流血、共同贡献年轻生命的地方,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心灵里,我的血液里。

他写下了一篇名为《心灵中的腾冲》的文章,结尾是这样的:

腾冲的一切都告诉我:所有的中国人,无论在国内、在海外,都毋忘历史,为明天奋斗。